他, 一位扎根基層的白衣大夫,三十多年如一日,視病人為親人,以精湛的醫術,熱忱的服務,精細的管理,贏得同事們的一致稱贊,受到病人的一致好評,他就是枝江市政協委員、安福寺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副主任醫師、枝......
曾經,他也是一名文學青年,為半夜蹦出的靈感火花而雀躍,為寄出的新聞作品能否見報而忐忑,為某篇小說變成鉛字而欣喜,在縣、地、省各報刊雜志上發表作品近30萬字。而今,他自謀出路,開辦公司,生產的硅膠80%出......
易國華,男,漢族,1967年6月出生,現年46歲,本科學歷,點軍區政協委員,中學高級教師,宜昌名師,現任教于宜昌市29中,從事英語教學并擔任副校長之職。 關注民生,建言獻策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兼政......
她像一朵玉蘭,雖然年過半百,依然綻放出天姿魅力,一雙有神的大眼中顯露出精明與能干。她就是興山縣峽口鎮政協委員吳玉蘭,一個成功的女性企業主。 性格開朗大方的她,歷任三屆縣政協委員,在她看來,政協委員這個......
他謙和平實、波瀾不驚;他敏銳執著、搏擊風浪。走近擁有4個經營實體的38歲的個體私營業主、麻城市政協委員、湖北新達傳動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海濤,追尋他成功的足跡,我們如同打開一幅繽紛的畫卷,翻開一本厚重的......
7月2日下午,宜昌市夷陵區政協副主席簡曉玲專程來到宜昌申昌服裝廠,看望一位令她放心不下的青年人——王高。 王高,36歲,4歲時遭遇車禍后左腿高位截肢。因為身體殘疾,女朋友離他而去。母親常年患病于不久前......
在鄂東千年古鎮歧亭的旅游名村“杏花村”,有一個景點是必看的景點,那就是“杜牧問酒”。有趣的是,牧童雕塑手指處,真的有一幢灰瓦白墻、朱柱聳立、幡旗飄舞的雙層仿古建筑。這便是景區最大的農家樂“杏花村酒家”。......
世間有種東西可稱之為不老,那就是人的一種精神,一種樂于奉獻,至誠至愛的精神,一種崇高向善的精神。武穴市政協老干支部書記朱葆和就具備這種精神,在當地廣為傳頌。 文心不老 熟悉武穴市政協原副主席朱葆和的人......
林旭 在漢正街闖蕩近30年,他帶動家鄉數百人在漢發家致富;擔任漢正街陳河黨支部書記7年來,他帶領支部黨員捐款捐物回報社會。他就是54歲的應城市政協委員、應城市駐武漢政協委員活動組組長黃又明。 黃又明......
明道樹,出生于1970年5月,1991年參加教育工作,中共黨員,陽新縣九屆政協常委,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生學歷,現任陽新一中副書記、副校長,兼任縣政協文史委、文教衛委副主任。 參加工作以來,該同志一......
第一次了解黃艷委員,是采訪“黃金水道”。 3年前,身為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的她,認為“武漢打造黃金水道利大于弊,現在運輸成本降低了三成,萬噸船隊也可通行。” 黃艷委員在國內......
連續當選武穴市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政協委員的武穴市武黃湖漁場黨支部書記、場長郭太剛,幾年來,把一個產量低、效益差、連年虧損的爛攤子,變成聞名全省同行業的先進單位。2013年,漁場實現產量320多萬公斤......
在陽新縣政協有這樣一位委員,他擔任政協委員20多年,共撰寫委員提案150多份,各種內容的議政發言260多次,被大家譽為“政協戰線上的一棵不老松”。他就是劉正球。 劉正球同志歷任縣政協四至九屆委員。20......
7月15日,黃岡市黃州區政協委員、黃岡市天成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開先捐資100萬元改建區幼兒園一號教學樓,深得社會的好評。區政協主席尤金明,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丁建懷,區政協副主席徐俊等出席捐贈儀式。 ......
為了攀登科研高峰,她37歲讀博,兩度破格提升,她就是湖北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院長黃燕霞。黃燕霞是黃石本地人,博士研究生學位,教授、碩士生導師,身懷多個學術頭銜的她不僅讓黃石引以為傲,更是將一生的熱......
最近,秭歸縣政協委員李德新身殘為受災戶獻愛心在當地傳為佳話。6月18日,李德新隨一輛滿載生活用品的皮卡小貨車來到秭歸縣郭家壩鎮王家嶺村八社區謝宗立家,為這個剛剛遭遇嚴重火災的貧困家庭帶來了價值5000多......
在三峽國際旅游茶城,總會看到他奔波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夷陵區政協常委、湖北鄧村綠茶集團董事長黃宗虎。自從與茶打交道以來,他就緊緊圍繞夷陵區打造全國知名“桔都茶鄉”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為推動茶葉產業提檔升級,......
鄭煥明出生牙醫世家。1976年高中畢業后,跟隨叔父來到宜城,向他學習祖傳的牙醫。頭三、四年里,他走街穿巷,進村入戶,過著苦行僧式的游醫生活。1000多個日夜的“游醫”經歷,使他備嘗了牙醫無術的艱辛,也目......
吳平柏,男,1969年8月出生,湖北省陽新縣人,大專文化,陽新縣軍墾農場農業服務中心支部書記,軍墾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陽新縣第八屆、第九屆政協委員。 吳平柏出生在農村。小時候,看到農村人多地少,農業......
雨不停地下著,他一手撐著雨傘,一手用小柄鐵鍬清理堆積如山的廢品堆周邊的水溝。20余年來,他幾乎每天在“拔”廢品:收購、分類、清理、打包、裝車……,從過去推著自己車沿街串巷收廢品到投資200多萬元建成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