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新縣政協有這樣一位委員,他擔任政協委員20多年,共撰寫委員提案150多份,各種內容的議政發言260多次,被大家譽為“政協戰線上的一棵不老松”。他就是劉正球。
劉正球同志歷任縣政協四至九屆委員。20多年來,他做到了本職工作和履行委員職責兩不誤。縣政協每次評選出的“優秀政協委員”、“優秀委員提案”,他都是榜上有名,并先后獲得湖北省優秀政協委員、黃石市優秀政協委員、陽新縣“十佳”政協委員等多項榮譽稱號。
劉委員的提案和議政發言,立足宏觀,建言立論,往往令人茅塞頓開,視野開拓。
1992年,在劉正球擔任政協委員的第二年,他分析了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的新形勢,針對陽新經濟當時還處在“內生型”、“封閉型”的實際,首先提出要“跳出陽新看陽新”,實行“西依武鄂黃,東引粵滬杭”的發展戰略,通過融入武漢經濟區,引進沿海地區投資,使陽新經濟逐步轉向外向型的提案,被相關部門列為重要提案,重點辦理。
1996年,他在議政發言中,又提出實行不平衡發展戰略,優先發展以梁興公路為軸線的經濟走廊,帶動南北兩翼的發展。他的這些建議高瞻遠矚,起到了轉變陽新經濟發展思路的作用,被群眾接受。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當好縣委、縣政府的參謀是劉正球建言的另一特點。
2003年初,劉委員在提案中率先提出了興建陽新工業園,被政府和相關部門采納,2005年經省政府批準成立陽新工業園。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陽新工業園迅速發展壯大,現已更名為陽新經濟開發區,為全省競進提質“十佳”開發區,成為陽新縣域經濟沖刺“全省20強”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
2006年,他在調查中了解到多家外來企業已經或準備落戶我縣沿江地區,便及時提出了盡快作好沿江經濟帶規劃的提案。針對陽新經濟困難這一特點,建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發展思路,倡導與黃石市共建陽新沿江經濟帶。2009年,省政府批準在我縣沿江地區興建“新港物流(工業)園”。
關注民生、溝通民意,做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橋梁,是劉委員建言的又一個重要議題。
2012年,劉委員看到陽新老城區背街小巷近百條,普遍存在巷道狹窄、下水道不暢、濁水橫流、垃圾遍地,綠化少、環境衛生差等問題,過路行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叫苦不迭的現狀,提交了《加快城區背街小巷路面硬化速度》的提案。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很快這個提案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將城區背街小巷硬化改造工程納入縣政府2013年“十件實事”之一,一次性投資1200多萬元,對城區背街小巷綜合改造。
這幾年,陽新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砥礪奮進全省二十強”奮斗目標正如火如荼進行,城鄉建設步伐加快,劉正球提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環境保護必須跟上,要為我們后人留下藍天、青山、綠水; 城鄉建設的加快,古建筑群的保護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像城區的富川門遺址、全縣各地的古街道、古村落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古跡都有待于開發。他提出了《將淹沒在富水水庫的陽辛古鎮申報為水下文化遺址》《提倡生態養殖,保護水環境》《重建滄浪亭》等一系列建議,基本上得到落實。如縣委提出了“生態立縣”的戰略構想,全縣水環境保護工作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在城東新區建設中,滄浪亭系列建筑正在加緊進行。
作為一個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同志,他對履職的執著理念從沒有放松。他還身兼提案和文史委員會的委員,工作上做到了兩不誤。他參加了歷次全會提案的整理、校核和部分重點提案的督辦、回訪等活動。他是九屆政協首次出版的文史專輯《陽新進士錄》的編輯和撰稿人之一,是即將出版的《陽新政協志》編輯人員之一;還受聘為省市政協的文史資料研究員,積極向《黃石政協文史資料》等刊物投稿。
政協委員建言獻策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劉正球委員的不辭勞苦和認真調查,還有他那數以百計,切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提案和議政材料,也如實的印證了他“政協戰線上的一棵不老松”的美譽。
(陽新縣政協 劉會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