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種東西可稱之為不老,那就是人的一種精神,一種樂于奉獻,至誠至愛的精神,一種崇高向善的精神。武穴市政協老干支部書記朱葆和就具備這種精神,在當地廣為傳頌。
文心不老
熟悉武穴市政協原副主席朱葆和的人知道,他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妻賢子孝,不料晚年家遭不幸,痛失唯一親子。面臨即將退休,很多人不免替他擔憂:不打牌、不釣魚、不下棋,又沒兒孫繞膝,他將如何打發退休生活?惟一的業余愛好是民間文學,他有一顆“文心” ,應邀擔任武穴市民協名譽主席,可這是個虛職,但他卻干得十分賣力。民協是個群團組織,一無權二無錢,干的卻是傳承和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大事。
退休后,朱葆和一心撲在繁榮和發展當地民間文化事業上,與民協一班人制訂發展規劃,首先創辦民協會刊《大眾故事》雜志,以“吳楚特色、大眾文化、百姓趣味”為辦刊主旨,先后刊發各類民間故事、新故事及笑話幽默1800余篇,380余萬字,為宣傳和推介美麗武穴,促進當地經濟和諧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省民協主席傅廣典高度評價說:“一個縣級市民協能夠編輯出版這本圖文并茂、特色突出的雜志,在全省乃至全國是個首創”。
朱葆和進一步制定出融“吳楚文化,名人故里,漁樵耕讀,禪意佛國、民俗風情、都市休閑、錦繡田園、浪漫武穴”于一爐的“吳楚民俗博物村”實施方案,推動了武穴市旅游業深度開發與縱深發展。其次,在全市開展民間傳統器物普查搜集工作中,他組織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深入田頭地邊、走村串戶、開展民間傳統器物大普查工作,歷時5個月,共普查、搜集、整編出民間器物2.8萬余件,被《中國文藝報》報道后,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稱贊此舉“在全國開創先河”。他組織骨干,利用業余時間,無償籌資編輯出版了《武穴民間傳統器物》一書,成為一部搶救性的民間文物史料。
在朱葆和的主持下,民協工作有聲有色,省民間文學專家學者多次蒞臨武穴調研,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吳楚民間文化研究基地,省文聯聘任朱葆和為總干亊長,將民間文化視角延伸到更廣泛的地域、更寬闊的領域。《湖北日報》在頭版報眼上予以報道,荊楚網、長江網等主流媒體發表消息,引起全社會深度關注。
癡心不老
人們的擔心是多余的。朱葆和不但沒有因家庭的變故而悲觀消沉,反而以更加執著的精神,投身于民間文藝事業,老當益壯,干一行、愛一行、創新-行、出色一行 。
人們不禁要問,文藝工作是大家的事情,你一個退休干部,積極投身于文化事業,一沒有名氣,二沒有利好,辦事還得四處求人,甚至費力不討好,究竟圖個什么?朱葆和很風趣地說:“數十年來跟著黨,人民利益記心上。文化工作俺熱愛,老有所為新風尚?!?/P>
眾所周知,從事民間文學的發掘、保護和整理工作,不但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需要資金作支撐。武穴市的民間文學礦藏十分豐富,廣大民間文間文藝工作者堅持田野作業,共收集民間傳說、故事、歌謠和諺語共15360篇首,可稱得上“口頭文學” 的浩大工程。當時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朱葆和帶領民協“一班人”,開展民間文化搶救性工作,自己帶頭捐資2萬元,市民協26名成員共籌資近40萬元,前后花了近10年的時間,他逐篇逐篇地修改、審定和編纂,不知熬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用他老伴的話說,“頭發白了,人勞瘦了?!惫Ψ虿回撚行娜?,由朱葆和主編的《武穴市民間文學集成 》共4套16本,400余萬字,得以公開出版發行,使當地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 得到很好的傳承和保護,省文聯和省民協領導給予了高度評價。
武穴民協成立十年來,在朱葆和的帶領下,創出湖北 “十個第一”, 成為全省“成員最多,實力最雄,出版最豐,獲獎最多,申遺最廣、創新最優”的縣級市民協組織,先后有9位同志被吸收國家級會員,43位同志被吸收省級會員,成為全省擁有民協會員最多的縣市,武穴市民協和他本人年年被省民協評為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并榮獲中國民協“金馬獎” 。
朱葆和一片癡心向夕陽。正是他能做事肯做事,不計得失,所以贏得了廣泛的尊重和信任。他在社會上兼了很多需要他辛勤付出的職務,如市政協休干支部書記、武穴市京劇票友協會名譽主席、武穴中學 1963屆同學聯誼會會長、市財稅學會會長和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等等,他都樂意著干,并且做得有聲有色。他擔任同學會長后,經常與同學們聯系,掌握情況,聯絡感情,開展“老有所為,寫詩賦文”活動,抒發自己情感,回憶往事,寫出風雨人生。老同學們勤寫作,練書法,搞繪畫,徹底從過去下鄉釣魚,上桌打牌,閑逛罵街等不良陋習中解脫出來,讓每天充滿樂趣,充滿意義。朱葆和帶頭著書立說,還創辦會刊《同學老年》雜志,讓同學的作品有一個發表的平臺。在300名同學中,有200名寫出詩文和書法,在全國60多家報刊雜志發表,有30多名同學出版詩詞等專集,在老年同學中形成“琴棋書畫,寫詩賦文”新風。2008年5月,在政協老干黨支部選舉會上,大家一致推選朱葆和擔任黨支部書記。他不負眾望,組織大家毎月15日定期學習。每次活動,他帶頭寫作,抒發出自己真實感情,每人交出一兩件作品,編輯成冊,發給大家學習,培養出老干寫作興趣。在他的影響下,市政協20多名老干或著書或書畫,已出版10多本專集,連年在當地評為“先進休干支部”。 朱葆和遇事以自己一言一行來影響別人,帶動別人。在財稅學會,他經常組織會員開展寫詩斌文競賽、評出一二三獎進行獎勵,還開展學術演講、詩歌、書法、展覽、結集出版會員文學作品集。他策劃并主持編輯出版《財稅一家人》文集, 200多名干部職工寫出詩歌散文,人生紀實200余篇,提升了正能量。他還組織老年科技工作者,深入科技實驗基地的企業、廠礦學校實地采訪,寫出30多篇高質量科普作品、被上級報刊雜志發表,有10多篇獲得省地市獎勵。
在朱葆和的影響和帶動下,全市有400多名退休老人喜歡上“舞文弄墨” ,走上文藝創作道路,帶出老年作者群。
愛心不老
朱葆和只求奉獻,不求索取。他沒有子女,卻把他人的孩子當成親人。他每年組織老干和老同學開展獻愛心活動,共捐款和籌資40余萬元,資助10多名貧困生念完大學; 與此同時,他還聯系15家貧困戶,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他還向市圖書館捐贈自己珍藏圖書2000冊,價值5萬多元。并將自己榮獲武穴市首屆“超人文藝獎”的獎金3000元全部捐獻給市群眾文化事業。
朱葆和常說的一句話:“只要對社會有益,對人民有利,我就熱心去做,并且做好?!彼麩嵝奈幕聵I,默默無聞奉獻。當市民協出版《吳楚民間文化研究》文集時資金困難,朱葆和自己帶頭掏腰包。民協有4位會員出書,手頭資金不足,他主動籌資,幫助他人實現出書夢想。
朱葆和不圖名不圖利,就是可得的錢物他也推辭。他是注冊會計師、高級財稅師和高級經濟師,在財稅戰線工作34年,是有名的行家。退休后,有許多單位和老部下以高薪聘請他,不讓他上班,只掛個名,有的單位只要他放個證件就可得到豐厚的報酬,而他竟不為所動,一分錢的外塊也不撈。
他年近古稀,身體不好,先后動過兩次大手術,家里還有九十高齡的老母,家庭生活亦不寬裕。但他卻以一顆向善之心,為他人著想。每每有大的災難發生,他以一個“退休老人” 的名義,向災區人民捐上自己省吃儉用的工資,奉獻愛心。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在當天就向災區捐款1000元。無論在職還是退休,他先后向國內災區人民捐獻愛心近百次,金額達20余萬元。
一片冰心在玉壺。1969年朱葆和在石佛寺鎮孫福二村搞路線教育,至今己45年,可他一直與村民保持密切聯系,有啥困難及時幫助 。2013年,朱葆和得知村里泵站老化,不能使用,影響農田灌溉。他立即與有關部門聯系,募集資金10萬元重建泵站,確保全村旱澇無憂。村里小學改建,資金不足,他又籌資確保小學順利建成。村里彎曲泥濘路需要修筑,朱葆和找有關部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硬是打動人家幫扶10萬元建成通村公路。朱葆和了解群眾渇求文化,他又聯系有關部門,扶持5萬元,建起村中文化廣場,添置文娛設施,現在一到晚上,廣場燈光閃爍,熱鬧非凡,有玩的,有看的,有跳的,有唱的,群眾文化活躍,成為村里文化娛樂中心。
中共武穴市委書記吳美景在聽取朱葆和同志的先進事跡介紹后,動情地說:“不老的朱葆和!”
是的,朱葆和年近古稀,確實老了。但他無私奉獻的精神不老,不懈追求文化事業的心態不老,一顆向善之心不老,永遠激勵人們朝著“中國夢”的前景去拚搏,去奮斗。
(武穴市政協 羅程 余輝 林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