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謙和平實、波瀾不驚;他敏銳執著、搏擊風浪。走近擁有4個經營實體的38歲的個體私營業主、麻城市政協委員、湖北新達傳動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海濤,追尋他成功的足跡,我們如同打開一幅繽紛的畫卷,翻開一本厚重的書……
1993年至1997年,廣州,從打工仔至小老板
朱海濤和所有的山區孩子一樣,從小就對山外的世界充滿了神奇的向往。走出大山,擺脫貧困,這是朱海濤小小的心里萌發一種朦朧的信念。
好男兒志在四方。1993年,出身貧寒的朱海濤高考落榜后,毅然辭別了眼淚巴巴的60多歲的父母,背上簡單行囊來到廣州。“我要成功!我會成功!”在他心里吶喊了千萬遍。
原以為廣州遍地是金,結果到了廣州吃飯都成了問題,無奈之中他棲身于一家汽車配件店。從小伙計干起,很快,他的勤勉和精明得到了老板的賞識,把他從柜員調整到跑外勤的業務員。他很快適應了新的崗位,并且不斷分析行情,調整經營產品。在推銷路上,他記不清受過多少次眼色,吃過多少次閉門羹。但是,就是那些磨練造就了他不輕言放棄的個性。很快,他就成為汽車配件市場營銷的行家里手,業績直線飆升。
幾年的時間一恍即逝,到97年,他已做到了營銷部經理。找市場,找銷路,銷售終端的運作方式也被他掌握了。這樣,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朱海濤都摸熟了,已經具備了獨立運作的條件,創業的沖動已越來越強烈。在老板提出給他再一次加豐厚的薪水時,他婉言謝絕了,毅然辭職,自立門戶。
說是自己當老板,其中辛酸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他從聯系進貨、銷售送貨事事親歷親為,有時顧不上吃飯,連感冒了也沒休息一天――他怕影響客戶的生意。很快,客戶都認可了這個來自老區的年輕人,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累并快樂著。就這樣,他靠他的勤勉與執著,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7年至今,麻城城區,從租賃廠房到自建廠房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風箏飛的再高再遠,線總是在家鄉系著,廣州雖好,卻非久留之地,根在麻城,這里有我發展的土壤,我走出去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回來創業”。朱海濤手里有了一定的積蓄,他把目光投向生他養他的故土,他決定回鄉辦廠。
1997年,他在麻城市龍池辦事處西畈村租賃了一破舊禮堂――麻城市飛達傳動軸有限公司成立了。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擺在朱海濤面前的問題數不勝數:廠房選址沒有著落、前期資金還沒有落實、技術員工沒有到位……在眾多的困難面前,朱海濤沒有膽怯。資金不夠賣房湊,他不顧76歲的老父親的反對,毅然將位于五里墩的房子賣掉,籌款13萬。同時,找銀行貸款20萬。就這樣,400多平方的破舊廠房,8個工人,一個小汽車配件加工廠有模有樣了。很快,企業經營有了起色。然而,正當他準備甩開膀子大干的時候,一場天災不期而遇。1998年荊楚大地洪水肆虐,他所在的廠房由于地勢低洼,一夜之間洪水襲來,水漲至車間一米多深,他和老婆慌亂中背上孩子逃出廠房。洪水退后,已裝箱準備外運的產品由于被水泡浸,有的部位已經生銹了,一下子虧損近10萬元。這對于一個新興的小廠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在災難面前他幾乎擊倒了。“朱海濤不是做事的人”等各種風言風語接踵而來,工人也一下子走了4個。
為了那心中的夢,他不拋棄、不放棄,腳步更堅定,步履更從容。他四處出擊,深入到用戶中去,傾聽他們的需求。再進行匯總、分析、設計,最后拿出方案再交給用戶,最大程度上最快地去滿足客戶需求。這一招很見效,很快,用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通過個性化設計使他們滿足后,他也獲得了許多訂單。
苦心人,天不負。2000年,他與別人合伙投資4000萬在麻城經濟開發區金龍大道征地40畝,建設標準廠房10000平方米,建成汽配工業園。他任法人代表的湖北新達傳動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了,擁有獨立的標準廠房5000平方米。從“飛達”到“新達”,雖然僅一個字之隔,可他卻實現了人生的又一次飛躍。——從一個廢舊的小禮堂借船出海,到自擁有標準廠房的現代企業,他實現了華麗轉身。
他注重以科技為本搞研發,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從公司啟動之日起,他始終堅持站在產品生產第一線,帶領全廠干部職工迎難而上,攻關破難,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公司所生產的傳動軸、聯軸器性價比高,市場俏銷,年產值過千萬元,上繳稅收60多萬元。30多個工人解決了就業問題,工資收入高的可達3000多元,一般平均在2300元左右。
2009年至今,麻溪河,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因為有夢想,才奮斗不息;因為有希望,才追求不止。精明的人總是以他獨到的眼光看到蘊含的商機。近年來,麻城市麻溪河村石材產業蓬勃發展,落戶石材廠9家,帶活了一方經濟,也讓他看到了新的商機,走對三著子,盤活滿局棋。
石材廠機械零件損耗大,送到城里加工路遠,又費時間,朱海濤在麻溪河投資100萬建立了機械加工車間,石材廠的機器零部件加工就在家門口。石材廠運載車輛噸位大,油耗大,朱海濤在麻溪河交通咽喉處建了一座加油站,給石材工業園的車輛帶來了方便。石材從業人員不斷增多,住宿成了問題,朱海濤新建了1棟3000平方米功能配套的樓房,租給他們作生活區。三足鼎立,樣樣紅火。
朱海濤認為,一個腰纏萬貫的人,如果顧影自憐那是土財主,富而思源、惠及鄉梓那才是一個共產黨員、政協委員、企業家應有的風范。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麻溪河到桃樹山的小路蜿蜒崎嶇,附近百姓出行極為不便。2009年,他拿出3萬元,新修了一條機耕路,如今,汽車都可以進山了。
2011年10月,村里新建村部,資金鏈條斷裂之時,他雪中送炭,無償資助1萬元,解了燃眉之急。
村里小伙子江清依托石材工業園,擺了個小攤修補車胎。2009年,朱海濤鼓勵他瞄準市場,轉換經營賣輪胎,說得小江心動了,然而一沒經營場所,二沒資金,困難重重。朱海濤大手一揮,場地他提供,租金暫緩,現金借3萬給小江。如今,小江年收入10余萬元,見了朱海濤直叫“師父”。
村里方家河垸小伙子方威也有個“老板夢”,朱海濤指點他依托石材工業園辦了一個木托廠,還親自利用自己的關系,親自跑到中驛聯系木材,到石材廠聯系銷售,幫忙找木工師傅,如今,小方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一談起朱海濤,小伙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對本地人他是傾情扶持,對外鄉人他也是熱心幫扶。一次他遇到了河南許昌人老杜,得知老杜有一手“獨門絕技”――校油泵后,他把老杜帶回麻溪河,幫助找場地,聯系客戶,很快,找老杜校油泵的石材廠絡繹不絕,老杜成天忙得樂呵呵,一年至少收入七、八萬元。
這樣的事太多了,鄉里鄉親提起朱海濤,沒有一個不交口稱贊的,他總是平靜的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我沒有萬丈光芒,但我愿意用我的微弱之光照亮別人的路”。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2011年10月,他以高票被當選為麻溪河村支部書記,肩上的擔子重了,他又在新的舞臺上施展著他的才能。當上村干部,私營企業咋辦?是不是真能做到“兩手都要硬”?分身乏術,是古人絕妙的總結。從他上任的那天起,他就知道這一總結對他是量身定制。他同妻子深談,把更多的企業管理的擔子交給了能干的妻子。經歷了大磨大難的朱海濤,多了一份曠達隨意,就像經歷了嚴冬苦寒的梅花,那香氣脫卻了濃郁轉入清幽。
初為父母官,走村串戶了解民生民意,是他所修的第一課。農田擠占、環境污染和改善,是矛盾聚焦所在。改造環境,這是一個最不可能紙上談兵的課題。這些年來,村民們雖然在石材開發廠家林立中都掙了些錢,但公益事業卻相對滯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一個大膽的設想在朱海濤腦中萌生:第一年,修通3.5公里的村組公路,整修村部辦公大樓;第二年,新建老年活動中心,改造衛生所,規范私營商鋪、農田改造;第三年,合理利用土地,規劃新農村建設……
就任兩年了,他在規劃中一步步走來,步履堅定,雖然偶爾地帶著蹣跚,卻扎實地挺進。
他團結村委會一班人,從強化制度建設入手,營造了風清氣正的干事氛圍。鎮里的干部、村里的百姓都看到了他上任以來的變化:投資近50萬元,新建了功能齊全的村部大樓,投資60萬硬化了所有的村組道路。為籌資金,他施展了創辦企業中所學的所有才華,不放棄任何一個可籌資的機會。向上力爭國家項目,向企業爭取捐贈卻從不向村民伸手。他的私家小車,成了村里的辦公工具,卻從未向村里要一分油錢。此外,在工業園征地、基本農田整理項目、扶貧建設項目、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方面,樣樣工作均走在全鎮前列,村集體經濟盤活了,群眾收入增加了。鄉親們都說,這個人當書記,選對了!
創業路漫漫,縈繞幾多情。朱海濤,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他在實踐中踐行著入黨誓詞;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他擔當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一路風雨一路歌,麻溪河畔,百姓笑語飛揚;小康路上,他步履如飛。
(麻城市政協 鄭宏文 程志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