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牽著城市,一手托舉鄉村,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成為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紐帶。基層如何通過民主協商“有事好商量”助推鄉村振興、賦能鄉村社會治理?在孝感市大悟縣,一場扎實推進“一線協商·共同締造”的行動正在加速。
◎從要求建到共同建,白果樹灣村“一線協商”開花結果
在芳畈鎮白果樹灣村的王家沖,三個村民小組多次到村里反映道路破損、不通自來水、村莊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強烈要求村“兩委”盡快解決。但由于項目工程量大,資金投入多,鎮村兩級無力解決,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將這個議題納入鎮級“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議題,向縣政協匯報,縣政協由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參與白果樹灣村“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活動。
通過前期多次走訪,與三個小組的村民溝通,并電話聯系在外村民和老板,縣政協針對通自來水、通灣主路翻修刷黑、灣內道路硬化、修建公廁、村莊“臟亂差”環境整治等較為集中的問題,指導鎮、村組織協商會。
問題找出來了,下一步就要合計如何去解決問題。項目建什么、資金哪里來、建好怎么管、后期如何維護……政協委員、村民代表、鄉賢代表你一言我一語,參會的領導干部積極討論,面對面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優化解決方案。
協商會議結束后,村“兩委”及時梳理各位政協委員、村民代表的意見和建議,整理成總結上報鎮黨委政府。鎮村兩級及時與參會部門負責人和政協委員聯系,讓事情盡快落地落實。參會的政協委員有的慷慨解囊,主動捐贈,有的積極同企業和部門對接,為村級爭取項目和資金。匯報上去的訴求很快有了回音——大家攜手努力,爭取到了縣交通運輸局的王家沖內主路道路整修刷黑項目,灣內路面硬化項目和與吳河村連通水泥路項目,均正在施工;爭取到了縣水利和湖泊局支持自來水主管網到灣材料支持;爭取到了縣農業農村局三座公廁指標;爭取到了縣城市管理執法局村莊整治規劃和綠化支持;爭取到了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承諾資金支持。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協商會鼓舞了芳畈鎮黨委政府和白果樹灣村村“兩委”干事創業的信心和干勁,也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村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既是白果樹灣村治理的參與者,也是白果樹灣村治理的受益者,有的村民主動捐款,有的主動拆除牛欄豬圈,共同打造美麗白果樹灣村。
◎三個“一點”解決獨居一日三餐,劉樓村幸福食堂治好了兒女“心病”
城關鎮劉樓村幸福食堂的建設理念始于2022年6月,由縣政協城關鎮履職小組召開農村養老協商工作會議提出,旨在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推動鄉村養老事業多元化發展,解決70歲以上獨居老人、行動不便人士等特殊群體的做飯難、吃飯難、吃飯愁等現實困難,在縣政協和政協委員的大力推動下,這些問題逐一得到了解決。
幸福食堂于2023年7月5日順利投入使用,探索三個“一點”(政府補助一點、新鄉賢捐贈一點、就餐對象出一點)方式籌集運轉費用,確保幸福食堂長效運行,不斷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政府投入一點,為解決老人“吃飯難”問題,城關鎮自6月初開始動工改造建設幸福食堂,由政府出資3.5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建設劉樓村幸福食堂試點;新鄉賢捐贈一點,在建設初期,村支部書記劉亮明同志主動走訪了黃保初、敖希勇、劉友明等十余位新鄉賢,得到了新鄉賢們的鼎力支持,首批捐資捐物超過3萬元;就餐對象自費一點,劉樓村幸福食堂實施一日三餐制,就餐者每天自費9元,便可享用一葷三素、一湯一飯的美味食物,幸福食堂負責人、村干部共同協商采購,食材由劉樓村保障每日菜品的新鮮、安全,既解決了老年群體的“吃飯難”問題,又緩解了外出務工子女牽掛的“心病”。
◎最高入住率不影響幸福指數,怡心花園屋場院子會有事好商量
西岳社區怡心花園小區位于城區發展大道西,現有住戶1258戶,居民3100余人,劃分為13、14、15三個綜治網格,小區容納率1.93,建筑密度33%,綠化率20.26%。小區于2005年12月建成第一期,是縣城區入住率最高的小區之一。近幾年來,常有居民反映用水管網堵塞,屋頂漏水,道路損毀等小區老化問題,對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為此,開發區在西岳社區怡心花園小區召開了主題為“一線協商·共同締造”的屋場院子會,在開發區履職小組的精心組織下,縣政協委員、社區書記、居民代表、社區工作者代表、物業代表、施工方代表們圍坐在一起,促膝長談,從供水、排水、供電、弱電、道路、安防、消防、垃圾分類、拆違建、綠化、停車位等方面出謀劃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共謀小區改造方案,共同締造幸福生活。
怡心花園居民中,共有黨員166人,成立了第五網格黨支部,下設四個黨小組。與此同時,社區還成立了新鄉賢理事會,選舉成立了怡心花園業主委員會,建立了小區公共事務由社區黨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第三方組成了“四方聯動”機制。圍繞怡心花園改造項目,先后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住建局、下沉單位、施工單位“五方協商”專題會5次,反復協商,確立了13項小區改造項目內容。實現了“業主事、業主議、業主定、業主辦,業主管”的共同締造新格局。
◎不建機構建機制,讓協商民主在基層走深走實
在大悟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劉圣堂看來,發動群眾、下沉委員、雙向發力,貫通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是凝聚共同締造合力的關鍵。在這些方面,縣政協通過創新工作舉措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
在“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中,真正把群眾發動起來、讓群眾參與進來。縣政協先后印發了《關于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的通知》《關于調整大悟縣“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履職小組的通知》等文件,組成履職小組,將省、市、縣三級268名政協委員分配到全縣20個鄉鎮(區)履職小組,再由鄉鎮(區)根據需要調配到相關村(社區)開展活動。通過明確要求、細化任務,引導委員走進群眾家里、走到田間地頭,切實在“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的舞臺上當“主角”。今年以來,委員們積極參與各村組織的屋場院子會、微信群聊會、田間地頭商討會等,圍繞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寄遞物流、幸福食堂、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協商200余次。同時,縣政協始終堅持把協商工作與群眾工作統一起來,將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推進到基層、延伸到一線,讓“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既成為統一思想的過程,又成為讓群眾真正得實惠的過程。
談及下一步工作,劉圣堂表示,將把握關鍵環節,提升行動質效,縣政協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著重抓住商前調研、民主協商、反饋監督等關鍵環節,全面提升“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質效:一是做好商前調研,提升謀的水平;二是做細民主協商,提升議的質量;三是做實民主監督,提升管的效果。
“按照不建機構建機制的要求,縣政協緊貼基層實際,進一步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推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走深走實。”劉圣堂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