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楚 張鋮
她桃李天下,學生中有創業成功的商人、有百姓愛戴的公仆,各行各業的優秀代表不勝枚舉。她碩果滿枝,教學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教研成果在國家、省、市、縣刊物中都有展示。她扎根基層,所撰寫的《社情民意》、《政協提案》、《文史資料》得到領導的高度重視。她走到哪里就會把熱情善良、樂觀向上、文明和諧的正能量傳遞到哪里,她愛學生,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她愛群眾,節假日察社情、訪民意,年近五旬的她不知疲倦,她就是保康縣店埡鎮中心學校高級教師、保康縣政協委員、襄陽市骨干教師王兆環。
投身教育 為人師表
王兆環自1985年走上講臺之日起,就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教育工作,多次被評為市、縣級先進教育工作者。她曾多次在日記里寫下這樣的心里話:“我是農民的后代,又長期接觸農村,深知農民生存的艱辛與不易,了解農民渴求知識的那份真誠愿望。老百姓把子女交給我們,我們就應該義不容辭地教育好他們,竭盡全力讓學生好好學習,為孩子們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基礎。”她是這樣承諾的,更是這樣踐行的。
專心致志干本職,執著追求出效益。王兆環任教之初被學校安排教語文課,她精益求精煉師技,語文課的講授生動幽默、妙趣橫生、氣氛活躍,深受學生喜愛,不少學生語文成績顯著提升,全班語文成績在全鎮赫赫有名、在全縣也是名列前茅。此時,店埡鎮中學的政治學科正處于低谷狀態,她潛心教研、不斷創新的精神引起了學校領導的特別關注,1989年9月,學校安排王兆環由語文教學改為政治教學。社會上許多人包括師生都認為只有數、理、化、外語才是真功夫,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與學習態度可想而知。王兆環擔任此項教學工作后,通過深入調查了解,科學分析,理性思辯:學生不愿意下氣力學習,根源是教師本身對這門學科認識不清,重視不夠,因而疏于鉆研,致使授課方法呆板陳舊,生搬硬套,空洞說教,所以學生厭學。那么怎樣改變這一局面呢?王兆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鉆研,大膽創新,努力將課程教活教新,變空洞的說教為理論聯系實際,將課堂學習與社會調查有機結合,讓學生快樂學習、主動學習,讓學生真正收到高效率、輕負擔的效果。在她的牽頭努力下,學校政治學科教學質量一躍跳出低谷且穩步提高,時至今日,政治學科依然是學校一個品牌學科。
由于工作出色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九二年、九三年連續兩年縣城一重點初中校長真誠希望將王兆環調入縣城學校工作。這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更是難得的機會。但她并未為此而心動,仍然安心于各方面條件遠不如縣城的鄉鎮學校工作,她覺得“這里更需要我”。
九三年冬與九四年末,王兆環兩次分娩,都因擔心工作受耽誤而就近在當地就醫,因鄉鎮醫療衛生條件差,缺醫少藥,設備落后而導致生命垂危,在經歷磨難痛苦后僅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作為一名女性,她也渴望成為一位母親,可是她因當時的條件限制而留下了終身的遺憾。在兩度身心倍受摧殘,經濟蒙受很大損失的情況下,這時在縣城工作的王兆環的姐姐、姐夫勸其調至縣城任教,這將對她身體恢復和生活工作都會更有利,但她依然不為所動,因為她愛家鄉,她要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相長,科研興教。王兆環作為政治教研組長,帶領全組教師開展校級教研活動,活動前先講一節骨干引路課,通過聽、說、評課,幫助教師提高業務能力。在她的帶領下,政治組曾兩次被評為市級優秀教研組。她撰寫的《探索•實踐•感悟》等二十四篇論文除分別獲得國家、省、市、縣獎勵外,還分別在老河口、襄州、襄陽市區、宜城、保康進行了交流,一些具體做法在全市得到推廣。
勇擔責任、積極履職
王兆環既是德高望重的老師,又是具有責任感的群眾代言人。她十分珍惜政協委員這個神圣的榮譽,在做好教師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履職,發揮委員作用,善當群眾代言人,敢為群眾利益鼓與呼。
在政協工作上,她積極參與當“一只領頭雁、一盞照明燈、一支麥克風”委員隊伍建設。在人社局、教育局、農業局、公安局等部門組織的行風評議中,她積極發言反映群眾心聲,并根據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在政協委員視察活動中,王兆環先后對集鎮改造工程、望糧山幸福小區建設、店埡茶葉產業發展、石材開發、高速公路建設提出了自己思考和看法,其中若干建議被鎮黨委政府轉化為決策。
為了深入反映社情民意,王兆環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就換上平底鞋,帶上筆、本、相機等簡單裝備,開展民情走訪調查。在走訪中,她發現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缺乏導致帶彩打麻將等娛樂怪圈,影響了社會風氣,增加了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不穩定因素。通過深入調查與思考,她撰寫了《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政協提案,意欲通過倡導全民健身,引導廣大農村群眾參與健康文明的娛樂活動,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社會文明和諧。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王兆環突出政協特色,充分發揮作用,積極走訪群眾,廣泛收集文史資料。她在走訪中始終堅持“親歷、親見、親聞”理念,通過與當事人面談,查閱相關檔案資料,收集、整理店埡文史資料。為了收集整理全民煉鋼和修建白龍洞渠壩的文史資料,她多次拜訪相關的離退休老干部,找到相關當事人,親自實地查看測量,撰寫了《全民見證煉鋼》和《店埡兒女多壯志 愚公移山創奇跡》兩篇文史資料。
播撒愛心、辛勤工作
在店埡鎮廣大群眾心目中,王兆環擁有極高的聲望,這與她播撒愛心、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
學校規定不準學生攜帶手機到校,王兆環通過家訪,了解到一些家長,特別是外出務工的家長,給學生買的有手機,是為了方便與孩子聯系。為了解決“在校不準用手機”和“與家長聯系”的矛盾,她讓學生自愿每周日到校時,將他們帶的手機請老師保管。周末,她就提著一方便袋手機又逐個歸還給學生。王兆環說雖然這樣做是麻煩一些,但能幫助協調“紀律要求”與“學生、家長意愿”三者之間的關系,何樂而不為呢?
在政協工作中,王兆環積極發揮委員作用,甘當一盞愛心照明燈。她在政協聯絡處組織的“五聯活動”中,盡己所能幫扶困難戶。她所結對幫扶的是望糧山村一組的貧困戶趙忠蓮老人,58歲的趙忠蓮沒有子女,身體多病,無法進行重體力勞動。她的丈夫眼睛一級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生活主要依靠低保政策。了解到趙忠蓮的家庭情況,王兆環多次進行交流溝通,幫忙解決其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給予最現實的幫扶。2013年3月,王兆環給趙忠蓮送去400元慰問現金,還送去了雞蛋、面條、大米等食品。2013年4月,在走訪趙忠蓮時了解到,趙忠蓮因“對高速占地及村級公路改修占地賠付不滿意”與村干部之間產生矛盾而欲上訪,王兆環詳細了解情況,實地調查,學習政策,充分發揮人民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精神,耐心做趙忠蓮的思想工作,幫助化解趙忠蓮與村干部之間的矛盾,逐漸平復了趙忠蓮的不穩定情緒,消除了趙忠蓮的上訪傾向,妥善解決了趙忠蓮所反映的問題。2013年5月走訪五聯對象時,細心地王兆環發現趙忠蓮夫妻倆正在鬧矛盾,這對一個苦難的家庭來說,真是雪上加霜。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親自動手幫趙忠蓮做家務,拿出了身上僅有的200元現金遞到趙忠蓮手上,并開始耐心細致的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勸解他們消除誤會,鼓勵他們相互體貼,最終趙忠蓮夫妻化解了矛盾,這個貧困的家庭開始了有了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