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風采

帶著愛心上郵路的郵遞員——記廣水市五屆、六屆、七屆政協委員,市郵政局郵遞員沈寶棟

2014-09-21 11:19:51  
字體大小:【

 

勇挑重擔,甘做傳郵的“舍命郎”


    1988年,沈寶棟懷著對“綠衣使者”這個職業的美好向往與憧憬,到李店鄉郵電支局當一名鄉郵員,負責張陽郵路的投遞任務。由于我們的郵路不是按行政區域劃分,可以跨鄉鎮,所以這條郵路涉及十里辦事處的劉河村、高峰、燈坡、駱店鄉的龔廟村及李店鄉的十個村,走完這條郵路,他每天要翻十幾座山,趟2條河,騎自行車得十多個小時,來回達120多里路。玻璃后,常常累得躺在床上都不想動,但他從未叫一聲苦,喊一聲累,堅持把一份份報刊、信件準確無誤地投遞到用戶手中。
    由于工作出色,1994年,市局領導將他調到城區投遞班擔負市投五段的投遞工作。這條段道包括9條街道和市委、市政府數十家機關單位,每天投遞的報刊雜志多達數百種,重一百多斤,報刊流轉額達33萬多元,相當于兩、三個農村支局報刊的總和。另外,每天送的信件、印刷品裝的是滿滿兩大信筐,有7-80斤重。很多人認為,在這條郵路上跑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要想干出點成績,必須比別人多付出數倍的努力,都不愿意跑這段路。當領導將此重任交給他時,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任務,并保證一定要干好。在市機關大院,很多干部見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送完報紙送雜志,送完信件送印刷品,一天到晚忙個不停,都由衷地發出感慨說:“沈寶棟,你這個勞模真不是吹的,是用一滴滴的汗水泡出來的!”據一位有心人測算,二十幾年來,在郵遞員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的行程已達4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近10圈!


心系群眾,愿做客戶的“貼心人”


    “一封信兒、一顆心,封封信兒重千斤”,這是他的口頭禪。他暗地里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決不錯投一份報刊,也不輕易退轉一封信件。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1999年5月份,有一份從重慶市巫山縣寄往廣水市楊漣街15號的包裹單將他難住了。他第一次去投遞時,門上一把鎖。第二次去時民工們正在進行街道拆遷,用戶住房已為平地,按說可以退回包裹了,可他不放心,也不甘心。又去了第三次,并從附近一攤主那打聽到收件人的公公姓徐在化工廠退休,但不知道其名字。第四次他去化工廠找廠工會負責人協助幫他查找,仍然沒有找到,這成了他心頭上的一個疙瘩。他一邊把這件包裹單上的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一邊慢慢地查找。幾天后,他在分發信件時,意外的發現一封寄件地址、筆跡和包裹單上完全一樣的信件。哎呀!他當時高興地不得了,這兩件郵件可能是一個人寄的,兩位收信人可能認識。通過這位收信人,他終于找到了那位包裹收件人,象這樣的郵件,三十幾年來,他查找并投遞3000余件,使上十位離散的游子找到了親人。他有幾個筆記本,每本上都密密麻麻地記滿了這樣的情況。現在,他已準確投遞各類報刊郵件2800萬余件,為用戶代寄掛號、平信、包裹等3萬余人次,從未出過差錯,實現了二十二年的“零”投訴記錄。

    服務是郵政永恒的主題,為了更好地服務用戶,他根據自己郵路上的實情,不斷地推陳出新,使服務工作最大限度地做到細化、量化、優質化。用戶需要什么樣的服務,他就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無論是份內還是份外的事,只要用戶有困難他就樂于幫助。在他的服務范圍中,他能將百分之八十以上用戶的姓名、年齡、單位、職務、家庭住址、經濟狀況、性格、愛好等一口說出來。他認為只有熟悉用戶,了解用戶,才能有針對性的服務用戶,才能搞好服務工作。在了解用戶、熟悉用戶的同時,還要善于推銷自己,樹立自己的形象和品牌。讓百分之百的用戶熟悉他,理解他、支持他。2000年初,他率先在投遞分局施行投遞員“名片制”,并大膽的在名片上印上:沈寶棟郵遞員(廣水市郵政局勞動模范)和“如果您對我的工作不滿意,請向我的領導投訴我;如果您對我的工作很滿意,請向您的親朋好友宣傳我。”的字樣向用戶散發。不久后,許多用戶通過“名片”上的電話找到他訂報刊、購買集郵郵票和辦理存款業務。一些用戶說:“小沈這人厚道、實在,找他辦事放心。”由于他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和贊揚,他每年的儲蓄、集郵、郵政賀卡、思鄉月等各項任務都超額完成,并在市局名列前矛。
    20多年,他不僅認真履行一個普通郵遞員的職責,為群眾送信送報,提供一流的郵政服務,他還用心關懷郵路上的困難群眾,殘疾人士和孤寡老人。他扶弱濟貧,義務幫扶,為這些弱勢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他被群眾稱作為郵路上的“及時雨”,稱他為帶著愛心上路的郵遞員。


沈師傅不能走


    2008年10月,在郵路上奔波了二十多年的沈寶棟,由于身體原因被局領導掉正到營銷崗位,派了一位新郵遞員負責其郵路上的投遞工作。可是,沒多久,該郵路上的數十位離退休的老同志紛紛打電話到廣水市郵政局找該領導,反映他們希望讓沈寶棟同志繼續留在郵路上。2009年元月,沈寶棟同志身體狀況轉好后向該局領導請示后重返該郵路。原應山縣委書記楊懷春知道后連說:“以前我當領導時每天家中時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現在退休后每天只有沈師傅到我家老送信送報。沈師傅是個好人,幾個月不見他的身影,沒聽到他的腳步聲,我們這些老家伙吃飯睡覺都不香啊!”
他像我們的親兒子一樣
    沈寶棟所擔負的市投五段郵路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市委,市政府的機關大院。這里既有市委,市政府等四十多家黨政機關,又有居住在機關大院中三百多戶干部家屬,服務人口近千人。其中有不少是離退休的老領導老干部,他們對郵遞員的服務要求高。沈寶棟 除干好服務工作外,還幫助他們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市政府大院16棟2單元四樓住著退休干部李學良,李玉英老兩口,他們老家在東北,兩個女兒都在外地工作,沈寶棟每次去他們家送報紙信件時,便陪老人聊聊天,幫他們搬煤,買米扛液化氣。老人逢人便夸:“小沈就像我們的親兒子一樣”。
    廣水市區孝子里附近的詹大爺患尿潴溜多年,他的兒女們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前些年又因高血壓下肢癱瘓。沈寶棟每次送報紙時,便背他們上廁所,幫他們做一些雜活。有一年冬天,詹大爺獨自摸索著去上廁所,暈倒在廁所里。恰逢沈寶棟來送報紙,他把詹大爺從地上扶起來,并為他洗干凈身上的屎尿后,送他去了醫院。詹大爺蘇醒后,得知這一切后,拉著小沈的手哽咽的說:“小沈兒啊!你比我的親兒子還好呀,沒有你也許我就沒命了哇”在場的醫生和護士都感動的流下了眼淚。


一句承諾,延續了近十年


    1999年元月,住在府前街8號10棟2單元3樓副縣級退休干部程義權準備和老伴一起到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工作的大兒子家中帶孫子。他走后怕他們的雜志,報紙和親朋好友寄來的信件無法接收,便找到沈寶棟。沈寶棟知道后便對他們承諾道:“您二老請放心的去吧,你們的報刊,雜志,信件來了后我及時把它們寄到廣東湛江去。”
    三年后,程義權夫婦又住到在武漢市的小兒子家中帶孫子,沈寶棟又將他們的匯款單,信件改寄到武漢市。近十年中,沈寶棟掏錢為他們有機從未延誤他們的一封信件,一份報刊。


仗義疏財,資助貧困大學生


    2006夏天,汪湛村村民王元忠,在工地干活時,發生意外,從三層樓高的腳手架掉下來。從此,這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四口之家,就陷入了困境。由于王元忠摔成了腦溢血,留下后遺癥,半身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當小包工頭的他是家里的唯一經濟支柱,一下子倒了,剛剛拿著陜西省郵電技術學院錄取通知書他的女兒王海瓊,躲在屋里放聲大哭,準備棄學外出打工。沈寶棟知道后,連忙找妻子要了3千元錢送給了王海瓊,并幫王海瓊買來了新被褥,一些新衣服,親自把她送上了去西安的火車。孩子走后,沈寶棟又四處奔走,希望為王元忠的妻子周和琴找份工作。半年過去了,周和琴已在沈寶棟的幫助下在鎮上的一家餐館做幫工,除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外,每月還可掙500多塊錢。兒子王光舉也進入一家職業高中學習廚師。寒假到了,沈寶棟又帶著王海瓊到市教育局申請助學貸款。跑鎮政府,跑市政府扶貧辦開證明,辦手續。經過幾天的奔波,終于辦好了貸款的手續,結局了孩子的上學難問題。2009年7月大學畢業的王海瓊被寧夏銀川移動公司錄用,王光舉也在隨州市一家大酒店當廚師,王元忠的一家在沈寶棟的幫助下度過了困苦的日子。

    20多年來,沈寶棟幫助過多少人,他連自己都說不清了,但郵路上的老百姓是不會忘記的。2008年6月在隨州市“十大文明之星”評選活動中,廣水市2萬多名群眾自發的為他投票,而當沈寶棟以最高票獲得“隨州市十大文明之星”稱號后,他卻在第二天將1000元獎金捐給四川汶川災區。22年的投遞工作,22年的辛勤勞動,22年的周到服務,他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上至市委書記、市長,下至普通市民,都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傳郵萬里,情系萬家”-----這是用戶干些他送來的錦旗。黨和政府也給他很多的榮譽:他先后榮獲廣水市勞動模范、廣水市十大杰出青年、隨州市十大杰出青年、隨州市勞動模范、湖北省青年崗位能手、湖北省郵政特等勞模、全國郵政系統百優服務先進個人等幾十個榮譽稱號。

                                               (廣水市政協  秦傳本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