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以來,竹山縣官渡鎮中心學校組織全校師生有序參觀秦巴民俗博物館。此舉讓廣大師生更多地了解民間藝術文化,激發師生的求知欲望,把特色教育進一步引向深入。
“秦巴民俗博物館”座落在官渡新集鎮中心地段,三層飛檐翹角、白墻黛瓦、斗拱彩繪的紅色建筑就是新落成的秦巴民俗玩物館,館內燙金字的館賦、古樸的烙畫、雕花鏤空的木窗巧妙地裝飾在館內的墻壁上和每個角落,與復古建筑融合,散發出古色古香的氣息,是鄂西北地區第一家農民博物館。館長是政協竹山縣第九屆委員會委員,一位現年49歲的普普通通的農民。30年來,他一直在做著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在秦巴地區收藏瓷器、陶器、石器、木器、錢幣、票證、債券、生產生活用品、文革實物等民間物品。館內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藏品4萬多件,充分展示了古老而燦爛的秦巴文化。
博物館內外展廳占地面積529.6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1589平方米。館內分設有余曼白剪紙紀念館、紅色文化展、文物雜寶展、民俗遺物展、匾牌對聯展、古典家具展、票證錢幣展、雕花工藝展八個展廳;后院設置石雕作坊展、佛雕神像展等展館。其中投資50多萬元建成的“余曼白紀念館”,新收余曼白創作的各類剪紙精品近萬件,填補了竹山地域文化的空白,成為官渡移民新鎮的一大亮點。置身展廳,今世珍寶古玩薈粹,金木土石器具品等4萬多件藏品分門別類地安放在玻璃展臺或懸掛在墻壁上,琳瑯滿目,在射燈的映照下散發著神秘氣息。
在眾多的藏品中,自貢派剪紙大師余曼白創作的近萬件剪紙首次展出,填補了竹山地域文化的空白。談及建余曼白紀念館的原因和過程,曾和林感慨萬千,為將余曼白剪紙藝術發揚光大,2011年下半年以來,他曾十數次往返于自貢地區,誠心打動了余曼白的后代及傳人,終于將萬件余曼白剪紙匯集于博物館。
據了解,曾和林從年輕時憑手藝打豆腐開飯店養家糊口,謀生之余,喜愛收藏,到一發不可收拾,廣泛涉獵古今珍奇寶玩,30年的民間淘寶,他收藏了4萬多件藏品。隨著藏品的越來越多,2007年曾和林將自家房屋騰出300平米,用來陳列藏品,辦起了秦巴民俗館。隨著新集鎮的搬遷,曾和林萌生了一個更加宏偉的目標——建一個民俗博物館。2010年12月22日,在官渡集鎮中心位置,一塊由地方政府無償提供的土地上,曾和林投資400萬元,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這座建筑面積1589平方米的“秦巴民俗博物館”如期建成。
在秦巴民俗館里,很多藏品是不可多得的寶物。其中一尊1米余高的石雕兵俑,是價值極高的唐代石雕。藏品中還有一柄長18厘米的青銅戰戈,是現今發現的第一件古庸國證物。幾年前,一位文物專家參觀民俗館后,感慨萬千地說道:“這些藏品,稍加展示包裝,就是一個有規模、有分量的博物館,堪稱一部濃縮秦巴文明史的教科書。”
(竹山縣政協九屆委員、《十堰日報》特約記者 朱本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