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市的食用菌生產從1979年,由無到有,由2萬筒、20萬元,發展到2010年的34個鄉鎮、30多萬戶,椴木300萬筒,袋料香菇1.2億袋,年產香菇3.5萬噸,出口創匯3.58億美元,帶動相關產值18億多元,居全省第一位。為國家提供稅費8125萬元,其中稅收3100萬元,三里崗鎮和草店鎮分別被授予中國香菇、花菇之鄉、曾都區被列為全國香菇基地縣。這些榮譽背后、香菇生產的領軍人劉毓就鮮為人知了。
初生牛犢擔當食用菌研發課題
1979年在華農大植保系食用菌專業進修期間,隨華農大教授楊新美到三里崗鎮楊家棚村木瓜園,試種櫟木香菇2萬筒,開創了隨州食用菌生產新紀元,揭開了食用菌的神密面紗,當年收入20萬元,80年代初發展到10萬筒,產值一百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過千元,成了全市首富村。香菇種植成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香菇沖擊波”, 在全市由南到北的34個鄉鎮發生了裂變,產生了巨大的徑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推動香菇產業健康發展,他編寫出版《香菇栽培技術手冊》、《食用菌病蟲害防治手冊》 等書,在無數個案例中創造出許多個“之最”, 無論是幾十年前還是今天,無論是在隨州還是省內外,這些教科書般的經典都是難以復制的奇跡。
“食用菌生產是一門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它可以使老區農民由窮變富,也可由富變窮。”老師楊新美的話他刻骨銘心。2008年6月在全省帥先建起了“科普惠農服務站” 從事食用菌研究,聘請華農大食用菌研究所、湖北食用菌協會的羅信昌、邊丙銀等20多名專家教授當技術顧問,邀請全市60多名各類技術人員參與研究和服務,在三里崗等11個鄉鎮設分站,發展會員和志愿者241名,在草店、三里崗、殷店、洛陽四個鎮建立科研實習基地,印發宣傳資料10萬多份,培訓技術員5000多人,全都是免費服務,組織會員在各級報刊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16篇獲省、市科協二、三等和優秀論文獎。他獲全國“十一五” 期間食用菌生產“先進個人”,他參與研發的香菇7925品種推廣,獲國家農業部、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主持完成了省科協“金僑工程”項目,并獲得優秀項目二等獎,省科技廳星火富民先進個人,省食用菌“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省政府授予他全省科普先進工作者,今年5月,區委組織部作為市級優秀黨員上報市委。 他寫的《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實現科學發展》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百年潮》雜志社入編、獲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院一等獎,2010年10月當選為中國食用菌協會理事、香菇分會副會長,是全省唯一擔當此任的科技工作者。
站在人生輝煌的頂點上,劉毓牽掛的是整個國家食用菌生產的未來和可持續發展,造福老區人民。
與時俱進領跑食用菌發展先機
食用菌發展的三次飛躍。1979年,隨州食用菌生產由無到有,是食用菌生產的第一次飛躍。食用菌在隨州發展了三十多年,產量呈酵母式逐年增加,經久不衰,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堅持保護生態和發展生產兩手抓,實現科學和可詩續發展,確保農民增收。隨著食用菌生產飛速發展,人們對櫟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大量砍伐櫟木不僅破壞了生態,浪費了資源,而且制約了食用菌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他南下浙江慶元縣,北上河南泌陽,研究袋料香菇生產模式,在隨州大力推廣并一舉獲得成功,昔日當柴燒的樹枝丫、樹葉子粉碎后也能長出優質香菇,由1997年的2.2萬袋的示范發展到今天的1.2億袋,產值達16億元,從業人員達35萬多人,使食用菌生產實現第二次飛躍。劉毓并沒就此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他把眼光盯在了激烈竟爭的國際市場,探索大眾化、規模化、集約化、低成本、高效益發展之路。“以草代木”、 用稻草、麥桔、牛糞生產食用菌,推廣菇一稻模式。即利用麥季種菇,畝投入資金4000元,收入可達1.2萬元,菇農戲稱是“稻草變黃金,牛糞換美金。”菇料不但可作肥料,而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抗倒伏、抗病蟲害、提高千粒重,使水稻畝增產15%以上,減少化肥和病蟲害防治投入200多元,今年在洛陽鎮已發展到1400多畝,這將成為第三次飛躍的新亮點。使隨州食用菌生產永遠立在潮頭,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頭。
增加品種、加工增值打造隨州品牌。食用菌生產由開始單一的香菇,發展到今天的巴西菇、茶薪菇、雙孢蘑菇、白靈菇、杏鮑菇、黑木耳、雞腿菇等15個品種。“是我省食用菌生產的里程碑”。 省華農大教授羅信昌說。催生出神農生態、三友食品、裕國菇業、榮盛隆食品和耀興大海等大型食用菌加工出口創匯知名企業。產品有香菇醬、罐頭、醬油、飲料、即時休閑食品等,名不見經傳的榮盛隆隨州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前一直從事香菇買賣,年營業額只有10多萬元,劉毓帶著公司經理楊榮到省科技廳,爭取到80萬扶持金,到華農大和省農科院開展校企聯姻,聘請院士、專家研發食用菌新產品,如香菇肉松、白果開心果、香菇醬、即食休閑食用菌食品、膳食香菇纖維膠囊、巴西菇膠囊等,不少產品是全省首創,公司如虎添翼,2010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金,創利稅450萬元。耀興大海有限公司原是家庭作坊式生產菌種廠家,在袋料香菇生產之初,劉毓帶領他四處奔走、辦現場、搞試點,走村串戶培訓技術人才,編印技術資料,制作技術光盤,現場技術指導,2010年銷售收入達8000多萬元,其資產價值1500多萬元,1998年被評為全國勞模,獲全國“五一” 勞動獎章。
科學謀劃,建好市場抓流通,讓香菇漂洋過海。在劉毓積極的配合下,因市建場,全市共建立28個大中型香菇交易市場。2008年他參與籌備曾都區政府和中國食用菌協會在三里崗鎮舉辦的香菇節,20多個省、市、自治區參節,使三里崗香菇市場成為中南五省最大的交易市場,2010年交易額突破40億元,為香菇的流通和銷售打開了通往國內外的綠色通道。
依靠科技解決食用菌生產難題
發展食用菌生產菌種是關健。1986年經上級批準,由他領銜,在全省第一個成立了食用菌管理機構,探索了一整套管理辦法,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形成地方法規下發執行,獲得中國食用菌協會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一方面對全市700多家食用菌生產廠家進行檢驗、驗收,核發《食用菌生產許可證》,簽訂供種合同,關閉取締設備簡陋、科技含量低的菌種廠,形成了省級供應一級菌種,市級供應二級菌種,各鄉鎮和專業戶供應栽培菌種的生產、供種體系,從源頭上杜絕了劣質菌種的生產和銷售,既保護了森林資源,又減少了菇農的損失。另一方面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菌種和原輔材料,2010年底殷店鎮600多戶、300多萬棒因劣質麩皮不出菇,引起菇農集群上訪,得知這個消息時因痛風病正在打吊針的他,心急火燎地對醫生說,我的病可以緩一緩,菌種的問題可緩不得,因為關乎菇農的收入,于是拔掉了針頭,連夜趕往武漢,請來華農教授羅信昌、呂作舟、王卓仁現場取樣送省城化驗,確認是假麩皮所至,依法進行了查處,采取了補救措施,平息了事端,保護了群眾利益。
科研成果在一線應用,一線難題靠科研解決。因為長期生產食用菌,病蟲害的基數年年增加,而且產生了抗逆性,特別是近幾年螨害嚴重,不少菇農“談螨色變”, 嚴重挫傷了食用菌生產的積極性。他和專家們經過實驗,用磷化鋁薰蒸滅螨蟲、用燈光誘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8月,他同食用菌專家一起買上誘光燈,到安居鎮加廟村耳農王發業的家中,對16000根耳桿園進行燈光誘蛾試驗,結果效果非常明顯,少花藥費360多元、省工30多個,不僅產量堤高,農藥殘留減少,而且凈收入增加2萬多元。殷店鎮二道河村菇農李素清,準備將3000螨害菌袋報廢,采用磷化鋁薰蒸后,不僅沒有報廢,而且收回了成本。厲山鎮封江30多戶菇農袋料香菇生長緩慢、菌絲生命力弱,他立即請華農大教授邊丙銀現場會診,確認菌種酸堿失衡、營養不良、菌袋生產季節遲、加上長期低溫、菌絲生產緩慢,提出了加強管理,改變堆放方法,補種菌種等措施,把損失降到最低。2009年,春季雨水多,黑木耳普遍發生紅色鏈孢霉,其傳染快、危害大、防治難,經科學試驗,找到了用柴油殺滅控制的良方,并在柳林鎮召開現場會予以推廣,有效地提振了菇農的信心。
培養科技領軍人,把科技示范、試驗辦在群眾中,讓菇農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配合華農大共同建起五大基地,即洛陽鎮雙孢蘑菇“菇一稻”模式、安居鎮巴西菇、草店鎮無公害種植、殷店鎮黑木耳種植、榮盛隆食用菌加工基地,還與領軍人簽訂了協議,聯手華農大將基地辦成科研、碩士、博士生實習基地,成為食用菌生產、科研、品種篩選、病蟲害防治、管理、加工的重要支點,有了國家級項目研究的“航空母艦” 和平臺。更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培養出一個全國勞模,一個國家型的專家、享受政府津貼,6個獲高級職稱,23人晉升中級職稱,可為人才濟濟,構建起人才興食用菌的堅強后盾和永不枯竭的力量原泉。
2006年8月,劉毓在全省食用菌經驗交流會上發言引起轟動,食用菌科研、菌種生產、加工、耳棒、袋料香菇的管理均在全省領先,隨州當之無愧地攀上了峰巔。
又是一個草長鶯飛的春天悄然來臨,30多年前,同樣是這樣的季節,劉毓從事食用菌工作、入黨、提干。黨旗下發出的莊嚴誓言,與他奉行的全心全意、大公無私為老區人民服務一起深深烙在印記中。
正是這些銘記和踐行誓言的人們,不斷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筑起了隨州食用菌科研、生產、加工、發展的堅強堡壘,成了帶領群眾種植食用菌致富、飛馳在高速鐵路上的和諧號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