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別墅民居,寬闊的村組道路,舒適的休閑廣場,齊全的健身設施,高標準的生態農業示范園,排灌設施完善的綠色田野,還有笑聲連連的村民活動室,標準的醫療室、圖書室、科技實驗室……好一幅多姿多彩的新農村風景畫!
這就是富裕、美麗、和諧的石牌鎮彭墩村,首批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誰能想到,這個村四年前還是一個貧窮、閉塞、落后的小村。
提起該村的巨大變化,不能不說起一個人,他就是心系家鄉,一心為民的鐘祥市政協常委、荊富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村主任張德華。
從離鄉到回鄉,他選擇反哺老家,改變基礎設施落后面貌
張德華17歲就開始在外打工,做過木匠、魚販、清洗工,吃過不少苦,受過不少累,他憑著信念和執著,經過多年在外闖蕩,發展成為荊門荊富商貿有限公司老板,擁有資產過千萬元。自己也獲得了“全國創業之星”等榮譽稱號,受到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的親切接見。2004年,張德華成為鐘祥市政協委員,后增補為政協常委。2005年,全國上下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張德華看到家鄉落后的面貌,想到自己身為政協委員,心里涌起一股強烈的反哺老家意識。他決定回村投資發展,重新創業,改變家鄉落后面貌有人說,張德華是個最大的苕,放著幾千萬的家產不在城里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卻回到彭墩這個窮溝里發展。
而張德華卻逢人就講,身為政協委員,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建設新農村,自己責無旁貸。
當時,彭墩村封閉落后,屬于丘陵地區,村民普遍存在著飲水難、行路難、就醫難和看有線電視難等問題,村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如果基礎設施落后狀況不改變,要想盡快解決彭墩其它落后面貌就無從談起。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根據村民意愿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籌資3500多萬元為村民辦了很多實事。村民們談起來如數家珍: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建成了自來水廠一座,讓全體村民飲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加大水利設施改造力度,興修水渠,農業整體抗災能力增強;硬化通村公路,維修通組公路,在全村范圍內實現了晴雨通車;興建農民培訓學校和農民活動中心,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修建了垃圾處理場,垃圾集中處理,改善了村民居住衛生環境;修建沼氣池,既解決了農民的燃料問題,又潔凈了環境。……
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深受村民歡迎,讓村民對張德華推崇備至,強烈要求張德華擔當全村的領路人。2006年5月,張德華當選村民委員會主任。
從貧困到富裕,他創辦企業,帶動全村群眾增收
彭墩村位于鐘祥市、沙洋縣、東寶區三地交界處,屬丘陵地帶,過去一直是無人管的偏僻落后之地。長期以來,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0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2000元。幫助群眾增收,是一名政協常委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想,彭墩村雖然比較封閉落后,但有豐富的耕地和山水等自然資源,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果瞄準市場,在村里創建一個農業型龍頭企業,走以企帶村之路,可以幫助農民增收共同致富,實現企業與農民的“雙贏”。
有人說,現在有錢人都在辦工業企業,張德華卻投資搞農業,是在拿自己的家產賭博。張德華卻說,作為一名政協常委,能親自參加家鄉建設,為鄉親們致富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心里感到踏實和欣慰。
他先后多次深入山東青島等地考察,通過反復調查論證,在本村投資興建華科農業園項目,該項目占地2600畝,建成了15萬只種鴨基地、5萬只蛋雞養殖基地、200畝才魚養殖基地、1000畝優質瓜果種植基地、年產2000萬只家禽屠宰分割廠等。項目建成后走“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輻射帶動了周邊20個村的農民共同致富。項目投產后,由于瞄準了市場行情,年銷售收入達8.9億元。其中,漁業收入達600多萬元,雞鴨收入達500多萬元,養豬收入達600多萬元。他還根據種養殖業的不斷發展,開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特別是對糧食、蔬菜、肉鴨類進行深加工,分類包裝銷售,既提高產品附加值,又增加農民收入。2007年彭墩村人均增收近1000元,村民人均收入高達6500元。
從為己到為人,他積極奉獻,為村民修建統一別墅
張德華說:“以前,我為自己賺錢;但現在我賺的錢,下輩子都用不完,如果不能給村民留下什么,那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我能讓彭墩村的父老鄉親都好起來,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日子,這才是一名政協常委的真正價值。”
幾十年來,彭墩村民習慣單家獨戶居住,在別人看來早已習以為常,但經歷世面的他看到這種狀況,覺得鄉親們不僅住的不好,也浪費本身有限的耕地,還與新農村建設相差甚遠。如果修建統一別墅,實行“遷戶騰地”,使村民搬進城市化的小區別墅,不僅徹底解決這種狀況,而且騰出來的地能發展規模農業,還可以申請國家土地平整項目補償。
2007年,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在四組進行遷戶騰地試點,建立現代農民居住小區,按照自愿的原則修建了標準統一的農民別墅26套,每套價值12萬元,而村民只需花4.5萬元,其余部分主要由他的公司承擔。每套小樓房獨門獨戶,占地面積400平方米,樓體大氣美觀,門前栽有綠化帶,院內設有沼氣池、雜物間、豬舍、牛舍,有電話、寬帶、有線電視,自來水、下水道、車庫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既有城市風格,又適合農民居住。搬進新居的村民嚴華慧高興地說:“以前大家分散住,一到晚上黑燈瞎火,家里有個什么事都沒有個照應,現在好了,大家住在一起,有說有笑,天天跟過年一樣,心里十分高興。”
村民搬遷新居后,原來每戶的住宅一般占地在10畝以上。對此,他通過反復征求意見,決定在四組實施舊村改造工程,這樣既挖掘了土地資源,又使土地連片可以開展規模化種植和養殖,充分發揮了土地資源優勢,為村民創造更大的財富。
如今,彭墩村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發達,農業結構優化,村民生活富裕,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美化,村風文明和諧,村民沒有賭博買碼、打架鬧事、游手好閑現象,學法守法勤勞致富蔚然成風,村務管理民主科學。
彭墩村取得的成績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