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興升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羅禎德,一名普通農民的兒子,肩負著一個政協委員的神圣使命,帶領公司全體員工,開拓創新、精益求精、以人為本、團結求實,使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重獲新生,并成為該縣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和納稅大戶,連續四年被評為“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實現了一個政協委員的人生價值。
臨 危 不 懼
湖北十堰興升工貿有限公司的原身是鄖縣機械電子工業公司。原公司下轄汽車零部件廠、節溫器零件廠、燈具廠和一個汽配聯銷公司四個生產經營單位。公司總部原設在茶店鎮境內,并租賃一家企業的閑置廠房進行生產,年交租賃費42萬元。1995年企業受汽車市場整體疲軟的影響,生產經營日漸滑坡,企業連年虧損。
到1996年,企業年虧損額高達370多萬元,職工月工資不到300元,還久久發不下
來,企業完全靠借貸維持生產。
就在這危難之際,1997年4月,受組織委托,羅禎德出任機械電子工業公司總經理
。為了企業的發展,為了職工們的生存,他深深知道肩上的擔子有多重,職工工資連年發放50%,并且就連每月200元的生活費也久拖發不下來,職工們是在餓著肚子生產啊。羅禎德清醒地認識到,要想使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起死回生,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針對公司機構設置重復,人員過多的實際,將公司9個生產經營單位合并為5個,撤消了服務公司、動力公司兩個單位,并將公司總部與下屬企業汽車零部件廠合并,一次性減少后勤管理人員10余人。1998年,又將節溫器零件廠與燈具廠合并為一個企業,將20多名后勤人員充實到生產車間。同時,公司取消對各企業收取管理費,各企業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產品自己找,工資自己發,三金自己交)。此舉大大提高了各企業的積極性,降低了公司的生產成本,減輕了包袱,此后公司逐年以50%的速度減虧。
1999年,羅禎德開始研究如何使企業盡快扭虧為盈。原公司1994年開始租賃的廠房設施每年增加各項費用達100余萬元,這對于一個年產值只有1000多萬元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項龐大的成本。同時公司職工大多都居住在城區,一周回家一次,難以安心上班。此時,羅禎德又做了一個重大決策,采取搬遷廠址的辦法來解決這種矛盾。經過幾個月的周密考察論證,最后選準了原種場原金牛集團一家破產企業的閑置廠房,采取先租賃后買斷的辦法將企業搬回縣城。2000年2月22日,公司遷址成功,并在這個新的廠房里開始了生產。
新的廠房、新的起點,切除了腫瘤后的公司煥發出了新活力,企業生產經營持續上升,虧損大幅下降,到2001年,公司走出虧損的怪圈。
改 革 創 新
2001年,鄖縣以企業轉產權、職工轉身份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改革起步。羅禎德認為,自己是一個政協委員,一定要走在改革的前列,為企業的發展、工人的穩定做出貢獻。2002年10月,羅禎德以886萬元(承債式經營)將原公司汽車零部件廠一次性買斷,成立了十堰興升工貿有限公司,安置職工260余人,職工安置就業率達到85%以上。
改制成功,輕裝上陣。為了不辜負全體員工的信任,羅禎德又將全部精力放在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上。新公司成立伊始,他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400多萬元,新建輔助車間,添置設備,改進工藝裝備,提高設備精度。投資150多萬元購買了廠房和十幾畝的土地,結束了企業多年來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歷史。投資200多萬元,新購8臺數控車床,一套加工中心,同時投資50余萬元對機床進行了改造和維修,這樣以來大大提高了工藝裝備水準,使產品質量和精度上了一個新臺階,拓寬了市場空間。
為了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為企業增加發展后勁,羅禎德緊緊抓住東風公司與日公司合資重組的機遇,結合自身實際,制訂了發展策略。他把新產品定位在大企業不愿干、小企業干不了的中檔以上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上。并運用激勵機制重獎新產品開發有功人員,讓公司員工放開手腳抓新產品開發。2003年,公司成功開發新產品10多個品種,并形成批量生產,僅此為企業新增產值500萬元。
一個企業效益的好壞,主要取決于企業生產成本的高低,羅禎德還在企業內部管理上下功夫。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年初公司與部門,部門與員工層層簽訂了承包協書,把成本考核納入管理,每年為企業降低成本5%以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羅禎德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企業終于獲得了豐厚的回報。2003年,公司創產值3000萬元,上交稅金97萬元,分別比改制前上升50%、61%;2004年,創產值4100萬元,上交稅金102萬元。現在公司產值每年正以10%的發展速度遞增。
以 人 為 本
誰都知道辦企業為的是賺錢,可羅禎德想的是,自己是一個政協委員,要最大限度地改善工人的生產環境,提高工人的工資待遇,把興升公司辦成工人生活的樂園。
企業剛搬到原種場時,可謂困難重重。為了方便職工上下班,租用了金牛集團的一輛大客車接送職工。由于資金緊張,沒按時付租金,大客車停運,為了不影響公司員工正常上下班,他狠下心來,購買了一輛新客車,每天免費接送工人上下班,解決了公司職工上下班的后顧之憂。
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羅禎德認為民營企業更要實行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才能鑄造長遠的發展根基。在企業和職工兩者利益分配上,他總是將職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職工待遇提高了,才會盡心盡力工作,才能為企業創造效益。自買斷企業以來,他就考慮如何提高職工的待遇,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努力,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工人的工資翻了一翻,月平均工資可達850元。同時新蓋了職工食堂、餐廳,每月補貼食堂3000元錢,并按季度制定食譜、菜譜,最大限度地改善職工們的伙食。按時發放勞保用品,冬季有取暖費,夏季有降溫費,還有雪糕、冰凍綠豆湯、甘菊湯等。每個職工過生日,他都會親筆簽署贈送一張生日賀卡和一份生日禮物。對困難職工,他帶頭捐款并發動全廠黨員干部及職工捐款。
幾年來,對內捐助了王大成、龔煥兵、郭吉才等因病或家庭困難的職工,對外幫助了核桃樹埡三組的困難戶王賢有蓋起嶄新的磚瓦房,每年都拿出5000元資助一名貧困大學生和10名高中生。在企業資金不寬裕的情況下,按時為每個職工繳了養老、醫療等保險,解決了職工們的后顧之憂,讓職工們感覺到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沒有什么兩樣。對職工們的文娛體育活動,公司更是常抓不懈,每年公司都有周密的安排。
幾年來,公司組織職工游覽了武當山、四方山植物園、黃柿仙女洞、龍吟峽、襄樊隆中等風景區;組織職工進行游泳、釣魚、趣味賽跑、跳繩、踢毽、拔河、打球等比賽活動,還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大型歌詠比賽和文藝活動。前不久,企業還代表縣民營企業工委參加了鄖縣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歌詠比賽。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人性化的管理,陶冶了職工們的情操,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業處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為使全廠工人的素質有一個大的提升,公司投資買回了電視機、播放機,購置了職工技能培訓相關光碟,循環播放,讓全廠的工人輪流觀看學習,對照光碟認真聽記,要求在實際操作中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 。近年來,公司職工系統地學習了經濟管理、市場營銷、財會、計算機操作、數控機床操作等業務知識,素質大大提高。工人們說,興升公司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還將他們改造成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
興升工貿有限公司員工技能、素質的提高,加速了企業高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去年,羅禎德帶領公司職工研制開發了廣泛應用于汽車行業、輕工、電子、醫療器械沖壓制造等領域的高科技產品氮氣彈簧總成,該產品是傳統的螺旋彈簧、橡膠軟墊、空氣軟件墊的升級替代產品,在國內還沒有一個企業生產該產品,市場前景十分看好。興升工貿公司生產的氮氣彈簧產品,通過國家質量檢驗中心檢測證明,使用106萬次無泄漏,并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經省科技部門專家鑒定,質量達到了國際標準,屬國內領先水平,現已與神龍公司、武漢中人集團、北京福田等公司達成了配套協議,全國各地的定單正通過互聯網源源不斷的傳來,五年內生產能力將達到10萬套。
(鄖縣政協王兆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