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東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后在珠海一家新家坡獨資企業從事實用鎳氫電池研發工作。1994年開始獨自創辦深圳市眾盈實業有限公司。2002年初,響應家鄉招商引資的號召,將公司遷回麻城成立麻城市眾盈電源電子有限公司,以此支持家鄉的經濟建設,成為麻城十佳外來投資商之一。
平凡的人因理想而偉大,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2002年元月,余旭東應黃岡、麻城兩級市委、市政府的再三邀請,將自己擁有一百多名員工、日產鎳氫電池10萬支的現代化工廠遷回麻城,支持家鄉的經濟建設。為此,他承擔了僅搬遷一項就高達20萬元的直接損失費。若算經濟帳他的確是不劃算的。但是,在他看來,搞實業沒有不算經濟帳的,在深圳闖蕩多年,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工廠,繼續在深圳發展,公司沒有任何經濟風險。而搬回麻城,一切又得從頭干,內地的環境和意識同深圳相比也有相當的差距。原來的原料供應商都有想法,公司產品銷售運輸費也相應增高。朋友也認為他放著平坦的大道不走,偏要來冒風險。他卻說,飲水要思源,回想在麻城出生和成長的過程,他為家鄉父老鄉親擺脫貧困、發展經濟犧牲一點個人利益,承擔一些風險,同家鄉的養育之恩相比算不了什么。
家鄉的父母官如此誠懇請他國家鄉辦實業,相關單位也給予大力支持,縱有萬難他也不能負此厚望。而且從他懂事起,誠實忠厚,勤勞自立的父母教給他最樸素的人生觀就是:將來做一個“回報家鄉,造福社會”的大孝子,這也成了他為之奮斗的終身理想。
理想是羅盤是船舶,給你引導方向,載著你出海遠行
哈工大四年,余旭東以永居同學之首的優異成績度過了難忘的大學生涯。1991年7月,大學畢業分配在即,很多同學都在為分到一個理想的單位去找關系走后門,而余旭東則一如既往地到實驗室做實驗,跑圖書館查資料,認真做畢業課題。蒼天有眼,沒有為畢業分配分半點心的余旭東因出色的動手能力,勤懇踏實的工作態度,被分配到珠海經濟特區一家新加坡獨資企業。一到珠海,他就在國際著名電池專家、哈工大教授王紀三的直接帶領下,投入到國內外剛剛興起的實用鎳氫電池研制開發工作中。研發中心經過論證決定組建一個核心研究小組。
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考驗著奮斗者那進取的心
1994年,余旭東開始自己創業。黑龍江無線電管理委員會出資400萬元,余旭東以技術參20%,在深圳創立一家電池公司。當年6月開始籌建, 8月份該公司的電池產品就投產問世并順利通過一系列權威質量檢測。如此快速高質量的生產效應,在同行業中引起了強烈震動。深圳市科技局將該產品評定為深圳市高新技術項目。
由于該公司生產的電池容量大,又能多次充電重復使用,有利于環保,產品投放市場后供不應求,公司一派興旺發達。而居安思危的余旭東開始著手進行企業技術改造、擴大規模的可行性的分析報告,并通過深圳市經發局上報國家經貿委。經國家經貿委核定為深圳市1996年度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爭取專項投資1440萬元。得知這一消息,不少境外公司和深圳多家上市公司主動提出跟余旭東合作,以期把企業做大。可遠在哈爾濱的董事長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自作主張選擇了一家有私人關系的公司作為合作伙伴,而那家公司在合作以后玩弄手法,很快掌握了合資公司的決策大權,將公司原有的核心技術骨干排擠在外,導致人才大量流失,一個發展勢頭正旺的的企業被折騰得元氣大傷。
挫折讓余旭東感到痛心和惋惜,但前車之鑒更激發他獨立創業的斗志。1998年10月,他離開原單位獨自創辦深圳市眾盈產業有限公司。因為畢業以后,余旭東一直從事電池生產和技術管理工作,很少涉及電池的市場營銷,為了正確地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他決定和妻子苗萍一起從最基本的營銷工作干起。
經過一年的努力,公司有了一大批自己穩定的客戶,實現了可觀的利潤。公司有了良好的開端,但缺乏長遠發展的后勁。只有建立自己的電池制造廠,才能確保企業永立不敗之地。而辦廠設備投入大,風險高。經過鄭重考慮,余旭東與妻子商量,毅然將貿易賺到的錢收購了一家原投資300萬元的電池廠,開始小規模生產電池, 同時繼續電池貿易,并將貿易利潤不斷投入工廠,購置新設備擴大生產規模。
到2001年,工廠日產電池己達100000只。公司在穩步發展,產品供不應求,客戶應接不暇,企業利潤在逐漸升高,余旭東的理想之帆,風蓬正舉。
2001年10月,麻城家鄉熱烈開放的招商引資舉措,深情地呼喚著天南地北的麻城人以心力、智力和資力等不同形式反哺家鄉,回麻城投資。十四年前,乘理想之馬從家鄉起程,而今正策馬揚鞭往前奔的青年創業者余旭東,沒有忘記他從小默許的鳳愿——做一個"報效家鄉,造福社會"的大孝子。當聽到家鄉的呼喚時,余旭東精心策劃,帶著自己艱苦創業的豐富經驗和財智,帶著他麾下的人馬,返歸故土,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傾獻風華正茂的美好青春。
乘理想之馬從家鄉起程
初到麻城投資創業,一切又得從頭干。正如他所預料內地的環境和意識同深圳相比有相當的差距。原來的原料供應商有想法,原來南方的產品銷售客戶也因麻城距離遙遠交貨不便而在抱怨,企業能否適應麻城這方水土繼續發展面臨嚴竣考驗。為了走出困境,他不得不在麻城深圳兩頭跑,基本上一個星期在麻城,一個星期在深圳,工作常常通宵達旦。他的這種艱苦創業精神深深地感化著公司上下員工。公司在他的帶領下終于走出困境且穩健地發展壯大。而今一座現代化的眾盈工業園己在開發區京九大道邊拔地而起,公司正在新的起點上闊步前行。
六年來,公司已累計上繳國家各項稅費600余萬元,累計安排下崗職工近千人,為涵養地方稅源,緩解就業壓力推動麻城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個人也贏得了巨大榮譽: 2002--2004連續3年被麻城市委、市政府評為“十佳外來投資商”、“最佳外來投資商”;2004年被黃岡團市委評為“青年創業標兵”。
(轉自《麻城市政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