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垃圾數量不斷增加,治理壓力越來越大,進行分類處理已是大勢所趨。目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協調不到位,工作合力不強。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于源頭分類、過程分類、收集運輸、資源利用和終端處理等多個環節。在垃圾分類管理中,相關部門之間缺乏整體合力,沒有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治理格局。
二是規劃不到位,綜合利用不足。對如何進行源頭減量、推進垃圾分類、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完善收運網絡等缺乏統籌規劃,對垃圾分類處理方式及技術路線的多元化研究不夠深入細致。
三是資金不到位,設施更新緩慢。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財政壓力較大,缺少社會資金進入的相關政策措施,對社會資金的參與缺乏有效引導,垃圾分類處理方面的新技術得不到推廣應用,設備設施落后,在處理方式上,仍然以填埋和焚燒為主。
四是宣傳不到位,居民觀念轉變難。居民對垃圾分類缺乏認識,知曉率和分類正確率較低,傳統習慣仍然主導著居民日常生活,缺乏調動居民垃圾分類積極性的政策措施。
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可以有效改善城鄉環境面貌,促進資源回收利用,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為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營造生態宜居的優美環境,建議:
一、轉變工作觀念,理順管理體制。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武漢格林美時指出:“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必須從這一理念出發,實現從粗放管理向微循環精細化管理轉變,從關注末端向全過程管理轉變,從立足無害化處理向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并重轉變,建立多方面共同參與的垃圾分類治理模式。城管、住建、國土、環保和發改、財政等部門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盡快建立部門協調聯動和合作共享機制,加強管理,嚴格考核。
二、合理規劃布局,推進項目建設。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的《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明確指出,“到2020年底,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能迅速改變城鄉面貌,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創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做好城鎮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專項規劃,統籌安排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建設項目。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在管理正規且便于推行的機關事業單位、集貿市場、超市、酒店和物業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與示范,推動分類處理工作制度化、長效化。
三、加大資金投入,實行政策扶持。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前提是分類,核心是減量,關鍵是處理。財政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垃圾分類處理項目建設,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建立激勵機制,完善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措施,建立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推進機制和廢品回收利用補貼機制,研究制定居民垃圾投放袋補貼及垃圾計量收費標準和辦法。
四、加強宣傳引導,增強行動自覺。廣泛開展宣傳動員,使垃圾分類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垃圾分類,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使垃圾減量及分類處理制度和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強化制約措施,限制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制品使用,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通過新聞媒體,開辦宣傳專欄,科學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使群眾自覺拒絕過度包裝和一次性制品,逐步養成垃圾正確分類的良好生活習慣。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民盟盟員 江慧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