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化是旅游業的一大引擎。近幾十年來,眾多的文人學者為昭君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使昭君文化在一定區域內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但目前仍然存在許多極待規范的問題,建議切實加強規范昭君文化研究。
一是科學定位“昭君文化”內涵。今天意義上的“昭君文化”,應該概定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固有的和親文化為源頭、以鄂西地方傳統文化為根基、以雅俗共賞的文化文藝為載體、展現“和諧”精神,激發熱愛家鄉和建設家鄉的精神動力。“昭君文化”定位要準確,形象要獨特,策劃要專業,主題要鮮明。“昭君和親”的歷史事實不僅形成了民族和諧友好的局面,更有意義的是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今,我們要緊緊圍繞“和諧昭君”的主題,充分挖掘“昭君文化”的深刻內涵,及時走出局限于學術圈子之內的象牙塔,重點應推介它“和平統一、穩定友善、團結和睦、繁榮發展。”的精神內涵,從而吸引公眾產生對昭君文化人文精神的渴望與認同,逐漸形成一種“和文化”的新時代核心價值體系。我們研究昭君文化的動機,應該是尋找她的現實驅動力;我們研究昭君文化的落腳點,應該是挖掘她服務現實的潛力。
二是深入研究“昭君文化”的土壤。王昭君的出生地興山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從周成王(公元前1042-公元前1020)封鬻熊的曾孫熊繹于楚地,再到熊摯封至興山,淵源于姬周文明的楚文化逐漸形成了鮮明的自身特色。我們要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大前提下,遵循人文發展的規律和脈絡,更進一步研究探討滋養王昭君的成長空間、自然環境、生活風俗等外在因素,不斷拓展“昭君文化”的外延。
三是迅速規范有關昭君文化的幾個細節問題。
1、王昭君畫像標準化;
2、王昭君稱謂標準化。王昭君是“長江的女兒、草原的母親、和平的使者。”回避“明妃”“美人”等不合史實、不合時宜的稱謂;
3、依據有關史料記載,確立王昭君出生地,再不能眾說紛紜;
4、規范《昭君傳說》,更正過去存在的嚴重缺陷和漏洞;
5、高度重視昭君品牌的保護與運用,注重市場監管,堅決糾正曾經出現過的“昭君補胎”“昭君癢焊”“昭君良種”之類的錯誤,并嚴防和杜絕對昭君形象的低俗惡搞;
6、倡導學術自由,但政府在昭君文化活動、昭君文化的宣傳口徑上要把關;
7、高度重視昭君文化學術研究成果與旅游市場的對接;
8、開發“昭君文化”旅游產品,發揮“昭君文化”產業效益;
9、創新“昭君文化”的推介。明確推介思路,加大推介力度,創新推介活動,尤其是注重新媒體的運用;
10、政府牽頭成立昭君文化開發利用的審察機構。
(興山縣政協 張學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