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中央扶貧開發暨脫貧攻堅戰略的推動,歷史悠久的畜禽養殖已成為發展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但是由于小規模養殖場和零散養殖戶個數多,養殖面源污染大,綜合治理滯后,不僅影響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還阻礙了美麗鄉村建設新標準的提高。據調查研究,農村養殖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養殖業主環保意識差。農村小規模養殖場大多數是家庭經營模式,把圈舍建在房前屋后,對糞便處理考慮較少,畜禽糞便直通河道溝塘。二是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水平低。非規模化畜禽養殖“門檻”不高,使分散化養殖牛、羊、雞、鴨、鵝等總量有增無減,導致鄉村畜禽糞便、污水到處都是,不僅難收集、難處理,就近還利用不了,還田不僅費力還費時。三是治理費用過高。在農村推廣畜—沼—肥等養殖新模式緩慢,再加上畜禽糞污綜合處理設施資金投入較大,運行費用較高,使不少綜合處理設施設備難以正常運轉。四是執法監管有難度。環保部門依法處理生豬(肉牛、山羊、禽類)存欄500頭(只)以上的養殖場,且處罰標準偏高,但是對于面廣戶多又低于500頭(只)的小規模養殖戶沒有處罰標準,不能有效制止和打擊其不環保的行為。
圍繞建設美麗鄉村的戰略目標,縣域經濟走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推動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是根本之策。建議對策措施如下:
一、源頭控制。按照“種養結合,以地定畜”的要求,科學確定養殖場地的地點、總量、品種和規模,加快推動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劃分方案的落實力度,嚴守禁養區劃分紅線、有序關閉或搬遷禁養區的畜禽養殖場戶,逐步消減限養區畜禽存量,科學布局在適養區建設養殖場。新建和改擴建規模的養殖場,應嚴格執行環保準入“門檻”,做到養殖場建設和環保達標建設三期(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管理運行)同步。對大、中、小型畜禽養殖,分門別類提出污染控制細化要求,重點解決目前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處罰難的問題。
二、綜合施策。爭取項目扶持和企業融資建設集中式畜禽糞便處理中心,探索建立“農戶蓄積、專業處理、公司收購、綜合利用”的模式,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定期將糞污輸運到田頭調節池,后又將糞肥噴灑到農田。逐步增加規模化畜禽糞便治理工程、沼氣工程和糞污集中處理中心等補助資金項目,將養殖污染治理作為專項工作進行實施。研究制定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以獎代補”政策,對治污成效突出、示范推廣作用明顯的業主,給予一定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
三、技術引領。進一步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技術服務力度,把畜禽糞污治理技術作為新型農民培訓的重要內容。利用報紙、專欄、電視、網絡等媒體,積極組織開展綜合治理畜禽糞污技術的宣傳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環保意識,使治污行動成為廣大養殖戶的自覺行為。積極探索種養結合循環模式,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提高中小規模畜禽養殖場的糞便綜合利用。
四、長效監管。認真落實《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強化對已建規模養殖場的排污日常監管力度,對有亂堆亂放畜禽糞肥和直排行為的養殖戶,依法予以查處,及時糾正違法行為。對排放畜禽養殖廢棄物不符合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者總量控制目標、或者未經無害化處理直接向環境排放畜禽養殖廢棄物的養殖戶,責令限期治理并處罰款。
(竹溪縣政協 吳曉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