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陽新縣政協調查反映:中央“精準扶貧”和推進農業產業化優惠政策激勵農民調整結構、發展產業,帶動了大批貧困戶脫貧,也使大多數村走上了富民強村的道路。但是,有的地方不結合實際,盲目搞產業結構調整,造成土地浪費、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困難問題。希望引起中央有關部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式”調整。有的地方搞形式主義,盲目推行“產業化”、“基地化”,少數鄉鎮、行政村命令農民把土地流轉出來,搞大規模的種植,結果由于結構單一,面積太多,銷售困難,農民有怨言。
二是農民盲目“跟風”調整。部分農民看見本縣或其他地方種植某個產品暢銷,并且效益好,就盲目調整產業結構,不考慮土壤、氣候和技術、市場等方面因素,結果勞民傷財。陽新縣三溪鎮姜福村2013年種了300多畝竹柳苗,60多萬株,當時的價格每株3元,每畝土地流轉費300元。后來,由于種植技術不過關,種植太密,加上信息不通,銷售困難。到2017年,只賣出一部分,收入10萬余元,大部分竹柳無法銷售,無奈之下,農民將竹柳苗砍伐當柴禾燒。如今,這300畝竹柳園又重新翻耕,農民打算種水稻。僅此一項,該村農民損失30多萬元。
三是少數企業誤導農民調整。農村“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有一些公司為圈地,盲目建基地,誤導農民流轉土地,種植某個產品,后來由于公司生產經營原因,造成產品滯銷。勁牌公司前些年吸引陽新種植高粱1萬多畝,后來由于高粱成本高,勁牌公司大量用苦蕎,不用高粱,造成陽新一部分高粱專業戶叫苦不迭。
四是科研院校盲目引導農民調整。一些高校、科研機構為了搞科研成果轉化,在農村建設一些產業基地,搞試驗田,不少農民看到科技帶來的效益,盲目調整,也種植同樣品種,結果造成浪費。
建議采取四條對策:
一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縣、鎮兩級黨委、政府要認真宣傳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方面的重要講話,引導農民正確發展扶貧產業,做到“精準到戶,因戶施策”。
二是加大科技服務力度。農業部門要組織基層農技人員進村入戶,到田頭、到基地、到產業,開展“精準服務”,面對面指導農民發展產業,注重提高種植質量和經濟效益。高校和科研單位要組織農業專家進農村,依靠科技指導農民調整結構。
三是加大督辦指導力度。各級黨政組織、駐村干部和扶貧工作隊,要開展調查研究,發現農村盲目調整問題,要及時糾正,對規模過大的要指導。同時,要牽線搭橋,幫助已辦成的產業大戶搞好銷售服務。
四是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國土資源、住建、林業等部門要開展經常性的執法檢查,對濫占耕地盲目調整、毀壞林木搞調整、破壞村鎮規劃等行為要依法制止,并且依法處理。
(陽新縣政協委員 向能來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