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建設有利于發展農村經濟,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有利于脫貧攻堅,有利于促進城鎮化進程。為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奠定了基礎,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農村公路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截止2016年底,我市遠城區已建成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1427公里。其中:通鄉公路4317公里、通村公路7110公里、農村公路橋梁897座/21136米,基本形成了通達鄉鎮、建制村及大部分自然灣的農村公路網絡。
隨著我市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公路在路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農村公路建設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基本上形成了連接千家萬戶的農村公路網絡。但是,農村公路在建設和養護管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設標準偏低。農村公路由于受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和農村經濟條件限制,絕大多數道路都順著原有沙石路或土路按照四級公路最低標準修建的(2005年以前修建通村公路路面為4米寬;2006年至今修建通灣公路路面為3.5米寬,大部分農村公路上未設置會車臺),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車流量日益劇增,特別是春節、清明節、國慶等節假日,農村公路會車難,安全隱患大。
2、路網連接不暢。農村公路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農民百姓,部分農村公路建設還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發展也不平衡,只是片面追求數量,鄉鎮之間、村組之間還有一些“斷頭路”,沒有實現區域微循環,車流疏散不暢,導致農村公路不能聯網成片,形成新的交通瓶頸,沒有真正發揮農村公路網的最大效益。
3、安防設施不全。由于農村公路建設標準低,部分道路線型差,“丁字”路口、急彎、陡坡、臨涯、臨水路段多,道路上還存在一些危橋險涵未能得到及時改造,近年來,主要精力放在了農村公路建設上,只注重主體質量,而忽視了路肩、邊溝、排水等附屬設施,缺少相應的警示標志和交通安全設施。
4、路面損毀嚴重。由于農村公路服役年限長(70%道路使用年限達10年以上),加上大量超限、超載車輛涌入農村公路,路面損毀嚴重,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養護資金又嚴重不足,地方政府配套難。目前農村公路缺乏專業的養護隊伍,養護人員素質偏低,且年齡偏大,無法勝任養護工作,導致了道路在使用期間出現局部嚴重損壞、病害蔓延的現象,給公路養護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二、農村公路建設及管理的建議
農村公路建設是一項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因此,我們要緊抓機遇,全力而為,多渠道籌措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資金,使農村公路真正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連心路”、“滿意路”、“致富路”。
1、統籌科學規劃,合理制定建設標準。全力做好“十三五”期農村公路建設規劃,加強聯系、溝通,結合街、鄉鎮、村灣的實際,優先解決“斷頭路”、“連接路”和“扶貧路”; 適當提升通村灣公路的建設標準,條件好的行政村可進行路面加寬,路基寬度不小于5-6米,路面寬度不小于4-5米;兩側路肩寬度均不低于1米;不具備加寬的路段可增設會車臺,會車臺長度不少于8米、寬度2米。
2、拓寬資金渠道,努力提高管養水平。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建立地方政府投資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機制,確保農村公路建設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針對農村公路養護隊伍總體素質偏低,人員結構老化,養護知識缺乏等問題,必需建立一支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養護隊伍,使有限的養護資金,發揮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3、全面落實職責,加大安防設施建設。按照公路安保工程有關技術規定,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公路安全保護設施投入力度,對地處臨崖、臨水、陡坡、急彎路段,可增設波形防護欄;對車流量大、人口穿越公路較多的村莊、學校、道口等安全隱患突出地段,可設置強制減速板、警示標志及警示樁;路基損毀嚴重的路段可砌筑防護墻,防止雨水沖刷路基引起缺口,以有效提高公路安全標準,改善公路通行質量。
4、強化路政管理,全面落實工程“四制”。交警部門、運管部門和路政管理部門聯勤聯動,監管的范圍可向農村公路進行延伸,繼續加強超限超載車輛的治理,堅決打擊惡意超載、有組織超載行為,重點是禁止20噸以上超限車輛通行,保護農村公路、橋梁的結構安全;進一步加大質量監管力度,全面落實工程“四制”(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科學合理的制定年度農村公路建設計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建養并重,更好的鞏固農村公路建設成果,促進農村公路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武漢市蔡甸區政協 謝文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