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筆者回到村灣,6位70多歲的老人來到灣頭一間舊房子里,圍著一件殘缺不全的水車摸來摸去,有的還拿來舊布細心擦拭水車上的灰塵。一位老人說:“這間舊房子就要拆了,這件水車又要找安身之處了,農村要是有個農具收藏館該多好啊。”同時,筆者在全市鄉鎮、村灣走訪調查了解到,為農具收藏發愁的村民還真不少,有的村民實在無處存放,只好當柴火用了。農具是農民耕作的發明創造,也是農村歷史的見證,它的收藏對于鄉愁的回憶大有益處。隨著村灣搬遷、農舍新建和農機的推廣,其收藏意義顯得更為重要。六、七十年代的農村,每個村灣有倉庫,存放著風播、水車、木犁、劃行器、秧馬、木稱等40多種農具,每到農忙前,生產隊里將各類農具整修一新,刷上桐油,件件閃閃發亮,那時,村灣的倉庫就是農具的“家”。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這些載有歷史印跡的農具散落在千家萬戶,有的破爛不堪,有的無影無蹤,它們的丟失不僅僅是一件件普通的家具,丟失的是農民的智慧和傳統,是我們時刻留戀的鄉愁,為此,筆者提出4條建議:
一是地方人民政府應出臺《關于加強散落民間農業生產工具保護實施意見》,以縣市(區)人民政府為主體,成立搶救、收藏專班,并設立搶救、收藏專項基金,確保此項工作組織領導到位。
二是利用縣(市區)興建的博物館建立農具收藏專區,將收藏的農具免費對群眾開放。應結合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收集農具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的故事,請講解員進行講解。
三是結合老區項目建設、黨員教育基地建設、傳統基地教育建設、農村黨員陣地建設等時機,因地制宜興建農具收藏館,幾件、幾十件、百件等規模不限,真正讓農具有“家”可歸。
四是采取捐贈、有價收藏、農具認領保護等方式,對散落在民間的農具及時進行收集,逐件登記造冊,建立專帳。還要抓住節假日的時機,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看農具、聽故事、懂歷史、憶鄉愁”的教育,讓農具的歷史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
(鄂州市華容區政協 陳慶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