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實現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方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基礎在公民科學素質。具有良好科學素質的勞動者,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竭的智力源泉。因此,必須堅持走統籌規劃、創新方式方法的科學提升之路,有效聚合各方面社會力量,加快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在更廣泛領域和更深層次上助力創新驅動發展。
一、制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原因
1、提高科學素質的重要性還有待形成廣泛共識。當前,部分地區、一些干部對科學素質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重視經濟發展,對包括科學素質培養等人文軟環境建設重視不夠,辦法不多,措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民科學素質的快速提高。
2、科普設施建設滯后。科普場館和科學文化設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科學素養的變化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近年來,各地科普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社會多元化投入科普設施建設的積極性逐漸提高。但與科學素質建設的需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縣區缺乏科技館或科普活動中心等科普活動主陣地,鄉鎮、社區、學校的科普設施建設缺口更大,不能滿足需要。
3、經費投入有待加強。國家提出的科普經費人均需達到1元,但一些地方尚未達到。
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建議
1、完善科學素質共建機制。按照“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原則,以“大聯合、大協作”的方式,形成“政府領導、多部門聯合協作、社會和公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推動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共建協議》工作,著力推動各縣市區落實全民科學素質目標責任制,將科學素質綱要建設納入年度綜合考核體系,更好地發揮各級政府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2、創新科普理念和服務模式。大力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以信息化推動科普工作理念和服務模式的現代化。以互聯網思維改造科普工作體制機制,建設眾創、眾籌、眾包、眾扶、分享的科普生態圈,促進顛覆式技術的迭代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強化傳播協作,推動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強大活力和競爭力的傳播體系。強化科普信息落地應用,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科普精準化服務。
3、切實加強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建設。重點加大對農民、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力度。重視農村“三留守”問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著眼青少年科學素質養成,推動提升學校科學教育水平。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培養,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發揮校外科普設施和科普資源的科學教育功能。大力提升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激發他們的創業創新激情。
4、弘揚創新文化。崇尚科學、崇尚創新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基因。充分發揮好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平臺和載體作用,精心打造科技周、科普日等主題活動,廣泛吸引公眾參與,不斷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創新文化氛圍。
5、加強科普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建立穩定增長的科普投入機制,將科普投入與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掛鉤。培養和造就專兼結合、素質過硬的科普人才隊伍。建立一支高素質科普志愿者隊伍;優化科普人才結構,把專職和兼職科普人才隊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培養面向基層的農村科普人才、城鎮社區科普人才、企業科普人才和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等科普人才;加大對科普人才建設的投入力度。
(隨州市政協 鄒 陽 肖春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