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15〕70號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發后,我省各地根據要求,立足實際,遵循醫學科學規律,按照以人為本、群眾自愿、統籌城鄉、創新機制的原則,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積極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形成科學合理就醫秩序,切實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收到明顯成效。以南漳縣為列,該縣開展分級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共計23家,其中二級醫療機構3家(含婦幼保健院),基層一級醫療機構20家(含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該縣分級診療工作運行以來,在患者分流上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據調查,我省各地在基層醫院分級診療工作中還程度不同地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雙向轉診下轉困難,如2016年度南漳縣從鎮區衛生院上轉到縣級醫院的患者人數為7986人,下轉人數僅為189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縣級醫院診療能力并未達到飽和。全縣三家縣直醫院共有床位1358張,目前入住率僅有80%,為了醫院發展,增加業務收入,不乏存在與鎮區衛生院爭搶病源的現象,這是導致下轉病例少的重要原因。
二是基層診療能力不足。由于各種原因,部分鎮區衛生院面臨醫務人員缺乏、診療設備陳舊、科室不健全等問題,無法承擔基層首診的任務。如該縣李廟鎮中心衛生院由于人才匱乏,沒有設置婦產科及五官科,因此,該鎮婦產科及五官科患者只有選擇到其它醫療機構就診。
三是患者就醫權阻礙分級診療工作開展。傳統的患者自主選擇醫院、醫生的就醫習慣根深蒂固。加之,由于疾病的不可預見性,急、危、重癥患者本身就容易和診療機構發生醫患糾紛,如果嚴格按照分級診療工作流程,必將加大醫患糾紛的風險。同時患者的康復治療下轉至基層醫療機構后,如果出現久治不愈、愈加嚴重等不可預見的問題后,也必將造成新的醫患糾紛。
四是醫保報銷政策層面引導不夠。目前,雖然患者在各級醫療機構報銷比例上有一定差距,但檔次拉的不夠大,只有5%的差距,調動不了患者的積極性。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對健康身體的重視和幸福生活水平的渴求,患者寧可多出錢也要到上級或好的醫院去診療。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醫藥衛生事業長遠健康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此,建議:
一、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建議國家、省、市、縣四級財政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強薄弱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提高服務能力,更好地為基層群眾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二、加大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引進力度。定期實施人才招聘計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的醫療衛生專業畢業生,充實到鎮(區)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證基層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診斷水平穩步提升,在職稱和待遇上,應當逐步向基層醫院傾斜。
三、加大醫保報銷政策引導。建議人社部門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保、新農合報銷比例,適當拉大縣級醫院和鎮區衛生院住院報銷差距。引導居民輕癥不出鎮(區),中癥不出縣,保證分級診療工作穩步實施推進。
(南漳縣政協 唐登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