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氣即將到來,清明期間掃墓祭祀,掛紙幡(清明吊子)寄托哀思等,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然而當下也有些人為了講排場,不惜大筆花錢燃放煙花爆竹,大批量燒紙及各類祭祀品,造成很大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
1、盲目攀比,鋪張浪費。清明節前后10天,很多遠離故土的人不辭車馬勞頓,回家鄉給先人上墳(農村散葬)或掃墓(公墓區),由于人員、時間、地點相對集中,人們炫富攀比和迷信心理作怪,認為鞭炮越多越好,聲音越大越好(寓意后代興旺發達),有人不惜花費數百元甚至數千元,大量購買煙花、鞭炮、冥幣、塑料花等祭祀用品;祭祀用品商店更是宣揚“某某為先人舍得花錢就升官發財”等言論,推波助瀾,并利用人們忌諱討價還價的心理,而肆意要價。致使原本在寒食節過后的清明節憑吊親人的氣氛變了“味”,相反卻滋長了攀比浪費之風。
2、燃放鞭炮,隱患多多。一是污染環境。燃放煙花鞭炮時,紙屑橫飛,煙塵繚繞,氣味刺鼻,聲音震耳欲聾,對人和環境都是很大的損害。二是易引起火災。山區農村散葬一般都在山邊樹林或草叢中,燃放煙花鞭炮和焚燒冥幣時極易引起山火,清明節前后森林火災也因此頻發。
3、塑料紙花,長開不“衰”。原本清明“吊子”為草本纖維紙制品,能夠降解為無毒無害物質回歸大地?,F在逐漸演變為如今琳瑯滿目的化學合成塑料制品,農歷二月初二過后到清明節期間,城區小型超市、城鄉結合部和鄉村購物店隨處可見顏色鮮艷各式各樣的祭祀塑料花展示促銷。這些化學合成塑料花在自然環境下難以降解,因是祭祀用品也沒有任何人拾撿和回收,致使此類塑料花年復一年在曠野中累積,成為一種環境污染源。因此,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倡導文明“祭祀”。相關部門和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宣揚中華民族“孝道”的傳統精髓,傳承清明節文化,倡導文明“祭祀”,如栽植樹木,家庭集體緬懷等,擯棄攀比浪費等陋習。
二是加大“懲戒”力度,消滅火災隱患。對引起火災的嚴懲不貸,除賠償經濟損失外,并進行通報批評或黑榜宣傳。近兩年隨縣村村通廣播在清明節前后每半個小時就播放一次森林防火和文明祭祀,并通報火災實況(包括責任人名單),震懾作用很大。
三是加大“治止”力度,防止環境污染。把城市“禁鞭”行動,向農村延伸,逐步減少鞭炮燃放量;禁止生產銷售化學合成難以分解的清明“吊子(花)”,從源頭抓起。
(宜城市政協副主席 肖輝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