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自開展“農超對接”以來,不僅改善了購買環境、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在降低流通成本和發展現代農業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在推進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一是進超市門檻較高。農產品需要進行第三方檢測合格后才能進超市,目前,每個單品檢測費一般在3000元左右,農產品的種類非常多、非常細,一般的企業都有好幾個單品,有的多達十幾個、幾十個,僅進場檢測費一項就多達幾萬元。二是結算時間長。超市對一般產品要3個月一結算,長則半年結算一次,占壓了進超企業流動資金,影響企業資金周轉。三是促銷活動多。按照超市規定,很多產品定期要做促銷活動,但這些活動多數進超企業都沒有營利。
為此,建議:
1、降低進超成本。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認真貫徹落實降成本的政策精神,有針對性的取消或降低檢驗檢測費。比如,對獲得有機、綠色食品認證的企業產品,認證期內能否不收檢驗檢測費;對獲得無公害產品認證的企業產品減收檢驗檢測費。同時,縮短結算時間,改三個月一結算為一月一結算。
2、搭建對接平臺。一是組織農超對接推廣活動,通過召開洽談會、展銷會等形式,增加供需雙方銜接機會;二是開設農超對接培訓班,為農超對接提供專業知識培訓,提升對接水平;三是鼓勵農超雙方建立利益共同體,讓超市入股或建立自己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共同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建設。
3.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將農產品進超市工作所需費用一部分納入財政預算,5年不變,確保“十三五”期間農產品入超工作有顯著成效;二是探索科學的獎補辦法。積極探索像農機補貼上目錄的辦法對農產品進超給予補貼,鼓勵更多的企業進超市,鼓勵更多的超市吸納更多的農產品入超市;三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深入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重點扶持一批起點高、規模大、覆蓋面廣、競爭力強、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以提高“農超對接”的示范效應。
(棗陽市政協委員 朱愛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