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一個風險產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同樣面臨著風險。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民越來越計算產出比、考量風險收益率。為此,筆者與基層干部群眾談改革、議風險,他們認為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應該幫助農民防范應對三大風險。
一要防范應對自然風險。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面臨的是自然風險。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產業,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農田受到旱災、洪災、澇災、風災、雹災、火災、病蟲害、鼠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這些都直接關乎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
近年來,各地自然災害頻發,農民防災、抗災、減災的能力又相對較弱。隨著種植結構調整,規模經營經營比例越來越大,一旦遭受到自然災害的損失,農民必將血本無歸,傾家蕩產。
基層干部群眾認為,對抗自然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大農業保險力度。但是,這些年來,農業因為風險大、收效低,農業保險一直存在種種問題。一是賠付標準太低。據了解,現在一畝地全部絕收了才賠280元,而種一畝地成本就得650元左右。二是現在保險品種單一。目前,農業保險是低水平廣覆蓋,除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給予補貼外,其他均未納入補貼范圍。三是核災理賠時間長,影響了農民恢復生產的積極性。
基層干部群眾建議,下一步,應從供給側推動我國農業保險創新,既要提高保險賠付額度,也要擴大保險品種,把一些特色產業、高效農業、像種蔬菜、果樹、木耳、中藥材、特種養殖等都納入國家保險,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撐起“保護傘”,織好“安全網”。
二要防范應對市場風險。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來自市場的不確定性也是農民需要面對的一個常見風險,特別是這些年,每年都有各地的農產品尤其是蔬菜爛在地里、農民哭訴求助的新聞。當前,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農民所要面臨的市場和以前相比,風險更大。
基層干部群眾普遍反映,現在農產品種好了頂多算豐產,只有賣出好價錢才叫豐收,而本地市場也不一定是你的市場。現在農產品都是買全國、賣全國,買全球、賣全球,比如玉米,甚至都不是我們國內市場的波動,是國外的價格沖擊了我們的玉米價格。
改革有風險,市場更有風險,如何降低市場風險?基層干部群眾提出“四招”:
一是栽種的時候要依靠品種、技術等手段錯開上市時間,錯峰銷售。比如調種白菜,要選擇春白菜、夏白菜、秋白菜、冬白菜等不同品種,避免扎堆上市。還要針對不同市場調種不同品種,比如市場喜歡圓茄的生產供應圓茄,喜歡長茄的生產供應長茄。
二是以村為單位成立專業合作社,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生產經營格局。專業合作社一頭接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必須把供需信息都匯總到合作社,提前預定,統一調度,農戶只管種,合作社負責賣。這樣一來,合作社就有了議價權,風險自然也降低了。
三是加粗延長產業鏈。降低市場風險不能光靠生產,特別是農產品,現貨產品存不住,可以搞冷庫,價格不好就儲備起來,高價的時候再拋出去。還要搞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是實行“農村電商+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電商平臺把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銷出去,還要力爭賣個好價錢。
三要防范應對技術風險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種養結構,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都面臨著技術風險。比如引進一些新品種、新技術,或者剛剛引進來還不成熟,或者是老百姓技術沒掌握好,有的失敗了,這種風險也普遍存在。
技術風險在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潮下越來越凸顯。這一方面主要是農民本身素質不足,技術缺乏。比如農民不種玉米了,改種大豆、馬鈴薯、雜糧等還比較簡單,若改種木耳、中藥材等,技術就得現學。
既使在一些已經靠技術富裕起來的地方,技術風險也仍然存在,由于涉及到農民利益問題,各地要謹慎防范,積極應對。比如要讓農民在祖祖輩輩種莊稼的土地上種起大棚蔬菜,從塑料大棚、鋼架大棚、日光大棚。再到智能大棚,每一階段大棚技術要求都不一樣,一旦技術跟不上,很容易造成種植失敗。
基層干部群眾建議從三個方面降低技術風險:一是加大技術引進力度,要幫助農民引進比較成熟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加工技術,依靠先進技術增產增收。二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通過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要注重開展針對性的技術培訓,做到調整什么農產品,就培訓什么農產品。三是加大技術承包力度。要鼓勵科技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術承包和技術咨詢,降低農民技術風險。
(宜城市政協 張賀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