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市

2016-03-02 15:37:46  
字體大小:【


鐘祥市政協副主席 王曉文


    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市,是鐘祥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的推進器,是鐘祥實現“全面小康、躋身百強”目標的加速劑,百萬鐘祥人民翹首以待。


    一、鐘祥市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良好


    一是高效農業推廣步伐加快。

    二是標準化生產穩步推進。

    三是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迅猛。


    二、鐘祥市現代農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發展方式與現代農業要求不相適應。一是生產方式不優。農業生產方式單一,農業鏈價值低;名特優農林、水產、畜禽基地規模不大,長壽、富硒、有機等系列高品質、高附加值農產品和產業發展不夠,品牌不響。二是經營方式不優。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規模小、帶動力弱,傳統、自發、分散的經營方式所占比重較大;龍頭企業發展與本地農產品生產聯系不緊密,產業鏈條不長,農民受益不大;“互聯網+”等新型經營模式處于起步階段和無序發展狀態。三是管理方式不優。農業生產的組織管理和農產品營銷主要依賴于行政推動,依靠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單打獨斗”,市場培育和服務體系、制度建設尚不完善,市場主體作用發揮受到多重限制。


    2、農業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要求不相適應。一是“一高三新”發展不快,推進較慢。專業合作社運作不規范,管理不精細;彭墩“一體化”、“香稻嘉魚”、“蝦稻連作”等先進模式推廣難度大,輻射帶動不夠;林特、畜禽等現代種養模式缺乏探索、創新不力,實踐不夠、推廣不力。二是科技推廣力度不大,人才匱乏。與大專院校、農業科研機構聯系緊密度不大,現代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培育不夠,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斷層、老化;農業“科技當家人”、明白人等實用型人才培訓力度不夠;科學育種、節能灌溉、病蟲防治、監測檢疫等科技推廣力度不大,大中型農機少,生產效率較低。


    3、生態保護、修復與現代農業要求不相適應。一是土壤污染嚴重。測土配方施肥沒有實現全覆蓋,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不到位,農藥、農膜、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二是水源污染嚴重。由于大量投肥養殖和農業面源的污染,江、河、庫、堰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林業生態毀壞嚴重。優質林業板塊基地建設和林產品精深加工尚未起步;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落實不到位,亂挖、濫伐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整治。


    4、農業支撐能力與現代農業要求不相適應。一是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整合力度不夠。涉農資金“小、散、亂”,結構不合理、交叉重復,使用分散、統籌協調難,精準度不夠、效率不高。融資難和補償機制不健全,化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措施不力、成效不明顯。二是土地集約化經營風險防范機制建設不夠。農業設施不配套,老化嚴重,抵御自然風險能力不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土地集約化經營風險的預警、防范、處置機制建設不到位。三是現代農業體系建設不夠。對農業科技推廣、農業市場、服務和執法、檢驗檢測等體系建設支持不夠,智慧農業、“互聯網+”等現代農業發展缺乏全面的規劃、缺乏有力的組織引導和有效的示范推廣。


    三、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市的建議


    一是以規劃為引領,全面夯實現代農業產業基礎。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產業布局合理、組織方式先進、資源利用高效、供給保障安全、綜合效益顯著”的標準,加快優質水稻、優質專用小麥、雙低油菜、有機蔬菜等板塊基地建設;大力推廣“150”生豬、“165”肉牛、“153”蛋雞、“1235”山羊等養殖模式,重點推廣網箱養鱔、稻魚連作、魚鱉混養、泥鰍養殖等高效模式;加快漁業良種基地建設,提高優質種苗生產能力;加快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區、示范園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轉變。


    二是以市場培育為主體,全面推進“一高三新”。發揮財政投入對結構性調整的引導作用,全力整合涉農投資。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傾斜,確保對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高投入。搞好土地流轉、農技推廣、市場開拓,引導龍頭企業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有效對接,引導農民入股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構建種養加、產供銷、農科教一體化的集群產業鏈。鼓勵工商資本發展現代種養業,參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


    三是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全面建設生態農業。按照“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的發展理念,推進農業由單純農作物生產向加工、流通及休閑等領域拓展,引導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向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化。集中政策、資金優勢,實施整村推進、易地搬遷和產業扶貧戰略,推進精準扶貧,確保扶貧攻堅與現代農業建設同步推進,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整合項目資金,興辦農村公益事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解決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規模化養殖污染無害化處理,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宜居新農村。


    四是以創新為動力,全面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大與農業院校、院所的合作力度,推進院(校)市、院(校)企實質性合作,推進院士、專家實質性入駐研發,實質性轉化科研成果;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實施一萬戶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一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的“雙萬”培育工程,壯大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加大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力度,搞好鄉鎮、示范園區農技中心建設,壯大農村農技人員隊伍,加大資金投入,確保正常運轉。大力推進品牌創新。大力推進農產品和農林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品健康養殖,著力打造一大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農產品知名品牌。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建立市鄉兩級農產品檢測和監測中心,啟動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推進方式創新。加快農村“三項產權”流轉平臺建設,全面推進村企共建、企商合作和股份制合作;加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度,示范、推廣彭墩模式,建設集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電商、鄉村旅游、新型農村社區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綜合體;以智慧農業為抓手,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和大數據平臺云計算等先進手段,積極利用電商、物流等現代商業模式,優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積極推進金融創新。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搞好科技服務、示范推廣,并向農產品市場、基地建設傾斜;創新金融服務機制,探索政策性農業風險準備金制度,加大政府主導的外部風險補償力度,建立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加快農業保險體系建設,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健全財政激勵機制,撬動銀行資金、工商資本、社會資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助推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