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英山縣殘疾人教育與就業問題的協商建議

2015-11-10 11:33:18  
字體大小:【


    教育與就業是殘疾人的基本權利,是殘疾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制約我縣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瓶頸,關心弱勢群體中的殘疾人群引起了縣政協的關注和重視,并列為今年調研和協商的重點工作之一。自5月以來,縣政協專題調研組圍繞英山殘疾人教育與就業的現狀,走訪座談政協委員和殘疾人代表,并深入到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了認真調研,于6月中旬召開了對口協商會,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現將協商建議報告如下:

 

    一、英山殘疾人教育與就業的基本情況

 

    殘疾人群是一支數量較大、不可忽視、對社會和諧發展和穩定有著積極促進作用的弱勢群體。截止2014年底,全縣有各類殘疾人2.56萬人,涉及近2萬家庭6萬人。按傷殘種類分:視力殘疾人占10.8%,聽力殘疾人占10%,言語殘疾人占5.2%,肢體殘疾人占44%,智力殘疾人占14%,精神殘疾人占11.2%,多重殘疾人占4.8%;按性別分:男性殘疾人占62%;女性殘疾人占38%;按殘疾程度分:一、二級重度殘疾的占36%,三、四級輕度殘疾的占64%,已辦理二代殘疾人證的7481人。近幾年,我縣在殘疾人教育與就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與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與殘疾人群體的期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殘疾人就業率低,就業穩定性差,層次不高。我縣殘疾人在就業年齡段且有就業能力的有11196人,已就業1221人,就業率不足11%。就業的殘疾人主要分布在一些操作簡單、收入低微的行業,殘疾職工的平均工資不到社會平均水平的40%,許多殘疾人工資甚至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導致少數殘疾人的收入與低保線接近,有失公平對待。

 

    二是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低。全縣適齡學前殘疾兒童60人,36名殘疾適齡兒童在當地幼教機構接受學前教育;適齡殘疾少年375人,80人在全縣各小學、初中隨班就讀,84人在特教學校就讀,尚有211人無法享受義務教育,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不到45%,遠低于上級規定要求。

 

    三是殘疾人教育與培訓資源不足。全縣僅有特教學校1所,可接收殘疾學生不足100人,暫無特教學前機構和特教班。“小桔燈”特色教育機構,由于人員少、經費不足,僅實現送教上門30人,城鄉殘疾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無“門”。縣級殘疾人職業培訓以衛東職業技術學校為主,以就業培訓中心為輔,去年共培訓殘疾人4期600人次,不足可就業殘疾人人數的6%。

 

    四是支持鼓勵殘疾人就業創業的政策不多。相關職能部門沒有出臺支持鼓勵殘疾人就業創業的政策,甚至已有的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殘疾人就業創業環境不優。對于殘疾人就業創業過程中的困難、矛盾,支持解決的力度不夠,措施不多,制約了殘疾人就業創業發展。

 

    二、影響和制約英山殘疾人教育與就業的主要問題

 

    (一)從意識形態角度看,陳舊觀念制約殘疾人教育和就業發展。一是家庭陳舊觀念制約。部分家庭,把“殘疾”與“殘廢”等同,認為人殘疾了,便無多大作用,不送殘疾子女讀書,更不愿意送到相關部門參加就業教育和培訓。一些殘疾人自卑心理較重,不愿邁出家門,不愿走進校門,不敢嘗試就業。二是企業區別對待制約。一些企業認為殘疾人有損企業形象,殘疾人代表低效率重負擔,不愿錄用殘疾人。部分企業錄用殘疾人,出發點是享受稅費減免優惠政策,不給殘疾人公平上崗就業機會。還有一部分企業出于社會責任,錄用少量殘疾人,但依然存在歧視觀念,不愿意辦理規定保險,不能同工同酬。三是社會觀念滯后制約。相關職能部門對殘疾人目前還處于消極養護階段,認為安排他們享受好低保五保,維持好他們的最低生活需求就行。社會對殘疾人群體從過去消極的養護,到新時期、新常態下積極的扶助觀念還有待轉變,相關職能部門“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的關系還有待理順。

 

    (二)從全局服務角度看,服務體系制約殘疾人教育和就業發展。一是組織機構建設不健全制約。殘聯基層組織缺乏殘疾人服務、護理、援助的專業人才,人員和技術力量的不足,導致殘疾人服務工作無法全面、及時、準確落實。二是教育及培訓體系短板制約。相關部門除了按照上級要求完成“規定工作”,其他殘疾人急需的、易于操作的、適合家庭作業的項目培訓得不到及時補位。三是康復服務體系不完善制約。我縣殘疾人群體得到及時康復救治的人數十分有限,大部分未得到康復訓練和治療的殘疾人因軀體殘疾限制無法走出家庭,一些精神殘疾患者甚至走向極端,給社會帶來嚴重隱患,就業更無從談起。

 

    (三)從全社會角度看,扶殘助殘氛圍不濃制約殘疾人教育和就業發展。一是社會上歧視、忽略殘疾人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單位一般性崗位招工也以身高、相貌為招聘門檻,同等條件下把殘疾人拒之門外。二是部分單位法制觀念淡薄。對于我省規定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按1.5%的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否則必須交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鄂財綜規〔2012〕5號),仍有不少單位缺乏正確認識,顧慮較多,既不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又不繳納就業保障金,甚至個別單位鉆政策空子,接收一兩個殘疾人,每月只發給少量的生活費,以此規避繳納就業保障金。三是渠道窄崗位少影響就業。我縣殘疾人就業主要分布于企事業單位、部分工業企業,主要從事的崗位是門衛、清潔員、交通協管員、門前四包管理員,殘疾人就業渠道窄崗位少現象較為嚴重。四是福利待遇過低影響就業。從調研反饋的信息來看,我縣殘疾人平均每人月工資500元左右,五險一金基本無保障。低廉的待遇,嚴重挫傷了殘疾人就業者的積極性。

 

    (四)從客觀條件角度看,經費投入不足制約殘疾人教育和就業發展。一是經濟條件限制殘疾人教育。大部分殘疾人家庭非常困難,尤其是農村,日常收入維持家人生計已捉襟見肘,還要千方百計籌錢為子女康復治療,面對殘疾人本就特殊的教育需求,可謂望“洋”興嘆。二是師資隊伍薄弱限制殘疾人教育。我縣特教科班出身的教師不到5人,主要任教于特教學校,生活教養老師還處于空白狀態,特教師資隊伍十分薄弱。三是就業信息平臺稀缺制約殘疾人就業。我縣殘疾人就業主要通過殘聯、就業局以及親朋好友牽線塔橋來實現,殘疾人網上自助擇業信息平臺稀缺,就業局雖然建有公共就業信息化平臺,但由于基礎信息缺失,沒有開設殘疾人就業信息專欄。

 

    三、解決我縣殘疾人教育與就業的建議

 

    接受教育是殘疾人的基本權利。就業創業是殘疾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認真貫徹實施與殘疾人事業相關的法規、政策,促進殘疾人教育和就業創業,對推動我縣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多策并舉,構建全社會關愛體系

 

    一是強化政府引導。大力營造依法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理解、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減輕社會上對殘疾人的歧視與偏見,在全社會唱響關心關愛殘疾人的主旋律。首先,深入宣傳《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就業條例》等法律法規,在全社會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中加強殘疾人法規政策學習教育,增強依法發展殘疾人事業的自覺性。其二,大力營造扶殘助殘的良好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大對殘疾人工作的宣傳力度。把弘揚扶殘助殘和殘疾人自強不息精神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引領民眾崇德向善,為我縣社會進步凝聚正能量。其三,精心培育選樹殘疾人自強模范、道德模范、創業典型,引導廣大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可持續發展提振精氣神。

 

    二是擴大民間參與。廣泛開展“關愛殘疾人志愿服務”進社區、進村垸、進工廠、進校園、進家庭活動,精心培育活動品牌,進一步提高公眾對“關愛殘疾人志愿服務活動”的認知度。積極鼓勵民間成立“殘疾人志愿者服務隊”,讓志愿服務彌補政策“死角”和資源“短板”。促進“小桔燈”送教上門等社會服務援助機構與政府部門進行項目銜接,使其不斷做大做強,快速成為推動我縣殘疾少年兒童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是兜住保障底線。把殘疾人事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完善殘疾人專項特惠制度,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完善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和殘疾兒童免費搶救性康復救助制度,重點加快建立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和貧困殘疾人適配基本型輔助器具補貼制度,“兜住底”,保住殘疾人最基本需求底線。健全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盡快對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托養、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維權等事關殘疾人切身生活需求作出制度性安排,補上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

 

    (二)多元服務,提高殘疾人自身素質

 

    教育是提高殘疾人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就業的先決條件,無論殘疾與否。殘疾人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實現自食其力,和健全人一樣參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必須要采取多渠道、多投入、多措施推進我縣殘疾人教育工作。

 

    一是部門合力解決上學難。縣殘聯、財政、教育、宣傳、衛計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共識,將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一個不漏地納入“兩免一補”對象,在教育設施(如桌、凳)等方面給予特殊配制,各級各類學校要按照《九年義務教育法》規定,積極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確保他們正常入學。對于由于家庭條件、地理位置原因不能上學的適齡兒童,政府要加大扶持和補助力度,并在有條件的普通學校設置殘疾學生教學站點或特教班。對不能隨班就讀的適齡兒童,特教學校要進行收納,加固整修縣特教學校原老教學樓(屬二級危房),增加經費投入,擴大辦學規模。在師資配備方面,在留住現有優質特教老師的同時,通過湖北公務員招錄考試和湖北省農村義務教師招錄平臺招錄補充特教老師專業隊伍,從物質和待遇上出臺政策鼓勵普校教師轉崗特效教學。加大殘疾兒童家長的培訓力度,指導家長對殘疾人子女進行學前培智。

 

    二是搭建平臺加強技能培訓。缺少技術是殘疾人就業的一個難點。縣勞動就業部門要放寬視野,擴大培訓面,豐富培訓內容,創新殘疾人培訓方式方法,對殘疾人進行“量體裁衣”,進行諸如會計、攝影、家政服務、建筑施工、駕駛操作、文秘寫作、計算機操作、英山傳統工藝品制作等技能的培訓,培訓考試合格后,相關部門頒發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便于就業。必要且條件許可時,縣殘聯可自主創辦“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把就業、教育、康復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就業教育服務鏈。

 

    (三)多方聯動,拓寬殘疾人就業領域和渠道

 

    在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殘疾人就業的保護、扶持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構建新型就業機制,集中就業、個體就業、分散按比例就業三措并舉,齊頭并進,推動我縣殘疾人就業工作。

 

    一是大力拓寬殘疾人就業信息渠道。建立殘疾人求學就業服務網絡,與教育部門及勞動力市場信息對接,為殘疾人提供就業登記、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和權益保護等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

 

    二是努力擴大殘疾人就業安置面。在企業中宣傳安置殘疾人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動員企業提供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崗位,并在工作福利待遇、工作環境、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的保障。以征收“就業保障金”為杠桿,擴大按比例就業面。嚴格執行各單位按1.5%的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的政策,未執行的要依法征收“就業保障金”,為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吸納殘疾人就業起到鼓勵和導向作用。扶持發展福利企業,推進殘疾人集中安置就業容量。縣殘聯、社區和相關部門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合資或獨資創辦福利企業。政府運用“就業保障金”進行原始資本注入,開辦一些適銷對路的適合手工操作的企業。

 

    三是竭力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要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神貫徹到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行動中,建立殘疾人就業創業服務網絡,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為城鄉殘疾人提供均等化全程就業服務,開展就業培訓、能力評估、就業登記、就業介紹等系列化服務工作。政府要落實優惠政策,開通“綠色通道”,對殘疾人自主創業的,要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實行辦事優先,辦理優待,特事特辦,促進我縣殘疾人就業創業健康發展。

 

(英山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