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十堰市鄖陽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調查與建議

2015-11-09 15:41:20  
字體大小:【

 

 

    近年來,鄖陽區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堅持把農業產業化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堅持以產業調整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帶動,著力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為進一步促進全區農業特色產業健康、持續、高效發展,區政協成立了專題調研組,對我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發展現狀

 

    二、存在的問題

 

    1、規模不夠。受地塊條塊分割、自然經濟盛行、土地分散承包、缺乏正確指導等諸多因素影響,相對集中成片基地較少,屬零星分散種植較多,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既不利于技術人員集中進行指導,也不利于綜合利用水、電、路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又不便于集中搞好銷售工作。我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起步較晚,加工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弱,還沒有國家級龍頭企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未能形成企業集群,與豐富的農業資源潛力極不相稱。  

 

     2、管理粗放。由于在種植上缺乏“良種”、在管理上缺乏“良法”、在技術上缺乏“良農”,在經營上缺乏“能人”,農業經營從基地建設到日常管理,從生產加工到市場營銷,全程處于粗放狀態。產業基地建設密度大,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水電路網等配套不到位,真正達到示范園標準的不多。如:蔬菜基地土壤肥力差,蓄水集水、渠道管網等水利設施不配套、不實用,機械化生產能力較低,部分新建基地項目資金投入不足,多數農民收入不高。基地管理的粗放帶來本地企業收購原材料出現困難。

 

    3、產品低端。一是原料品質低端。農戶普遍存在短期逐利行為,逢俏攆、逢疲丟,不尊重科學,不按技術標準實施,要么亂施化肥、農藥,要么不按要求采收、追趕市場收獲,導致產品不合規格、等級低下,可加工價值低。二是加工技術低端。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處在起步階段,注意力還集中在建成達產上,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加工設備更新、加工技術升級上。如蔬菜加工主要是以“過壇”、“過池”加工為主,加工的產品比較初級、單一。三是市場定位低端。大多數企業打造品牌、開拓市場、推銷產品都還主要以傳統方式為主,強調以規模占領市場,真正在市場上有地位、有影響的中高檔產品并不多。如:茶葉主要以綠茶為主,產品結構單一,紅茶、黑茶、白茶處于探索階段,缺乏成熟的產品,市場競爭力不高。

 

    4、人才短缺。一方面,缺勞力。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務工經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直接導致了農村大量土地撂荒和產業建設用工荒。如:大量蔬菜種植技術熟練的菜農因移民外遷、轉業和轉產,使得蔬菜產業用工成本不斷攀升;核桃產業因缺少青壯勞力而造成大量管護工作跟不上;茶葉產業因請工難,直接推高了采茶成本。部分面積大的茶園不能及時采摘,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缺人才。缺乏種植能手、養殖大戶、經營能人、流通大戶等緊缺性實用技術人才。

 

    5、營銷乏力。一是訂單合同履約意識不強。很多地方忽視市場銷路問題,農戶和龍頭企業利益連結不夠緊密,當市場價格高于合同價時,部分農戶為了眼前利益,直接將農產品轉向市場,造成企業利益受損;當市場價格低于合同價時,有的龍頭企業又任意壓價,出現“賤賣傷農”現象。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作用發揮有限。全區300多家合作社,實際運轉的不到一半,真正實現運行順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好的不到30%。三是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導致產品導向失誤。如茶葉以生產名茶為主,真正適銷對路、大眾消費的中低檔茶葉有需求卻無產量。四是營銷理念比較落后。過分依賴于進商超、布網點、上貨架等傳統手段,還沒有像鄖西澗池那樣的“淘寶村”、山西“樂村淘”那樣的“互聯網+”銷售電商平臺,全區入駐淘寶“十堰館”的商家屈指可數。五是品牌不夠響亮。我區農產品大多數屬于初級產品,競爭能力弱、附加值低,缺乏省級以上知名品牌和商標,市場認知度低,全區只有十堰渝川公司一個央視上榜品牌。

 

    6、鏈條太短。多數農產品企業缺乏產品自主開發能力,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應用程度低,生產加工停留在原產品或初級產品,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比如我區的柑橘產業至今沒有本地加工和銷售企業支持,導致第一產業不能“接二連三”發展。

 

    7、投入不夠。受政策限制,產業建設所需資金和投入比例形成了結構性短缺。如:木瓜、核桃產業充分利用了國家政策項目支持,基本解決了前期的基地建設投入資金,而后續基地管護、產品開發資金投入卻無著落。我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受起步晚、融資渠道窄、農產品收購季節性強等不利因素影響,造成75%的企業流動資金緊張,全區融資困難的企業達80%以上。

 

    三、對策及建議

 

    1、抓基地建設,奠定發展基礎。一是優化布局。按照“依托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模發展”的原則,依托各鄉鎮產業發展基礎,堅持建管并重,分年度新建改造產業基地,著力打造柑桔、蔬菜、茶葉、中藥材、畜牧業、木瓜、核桃等七大核心板塊基地建設,在全區形成“沿江柑桔城邊菜,坡上核桃木瓜帶,養殖小區點帶面,合理布局茶藥材”的產業發展格局。二是加大科技示范園建設。堅持把科技示范園建設作為提高全區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關鍵來抓,按照全區核心板塊基地建設布局,在核心區高標準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科技示范園向農民提供科技示范,提升基地建設質量,帶動產業化發展。三是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適應食品安全要求和現代市民消費需求,充分發揮我區生態優勢,按照綠色、有機、無公害標準,大力發展生態茶、生態果、生態菜和生態肉,力爭把我區建設成為“生態食品之鄉”。四是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充分發揮我區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將農業產業建設與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鄉村旅游業等緊密結合起來,研究制定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依托城關子胥湖、安陽湖、月亮湖、茶店櫻桃溝等優質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扶持建設一批具有鄖陽特色的特色產業休閑游體驗項目,使特色產業在娛樂和創新中得到更大發展。

 

    2、抓主體培育,帶動產業發展。一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滿園工程”,加快十堰農產品加工園二期、三期工程建設速度,確保“十三五”期間把園區建設成為環境一流、體系配套、技術先進、輻射帶動有力的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孵化平臺、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生產要素匯集的產業凹地、省重點特色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和鄂西北最大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不斷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知名度高、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全區農產品加工業總量。堅持“以大帶小,以小促大”,扶持發展一批中小企業,營造一批“小巨人”,實現企業規模的梯級推進,盤活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存量。支持鄉鎮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逐步在全區形成以十堰農產品加工工業園為龍頭,以譚家灣、城關、柳陂、梅鋪、譚山、大柳等鄉鎮農產品加工園為支撐的集群式農產品加工園區體系,構建與全區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相適應的加工業布局。二是大力培育中介組織。以市場為導向,以主導產業或優勢產品為基礎,積極探索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形式,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發展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國家級和省市級示范社,把我區農民合作組織的數量優勢變為質量優勢。深入探索合作制、股份制等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勞動力等多種要素入股,與龍頭企業合作社結成利益共同體進行聯合創業,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三是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落實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用地政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特色產業發展項目,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客戶信用評定范圍,對符合條件的進行綜合授信,對信用等級較高的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等激勵措施,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3、抓品牌打造,提升發展效益。實施品牌興業戰略,大力發展名牌產品,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從大專院校聘請技術顧問進行科技攻關,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加強技改擴大生產能力。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開展農業品牌塑造培育、推介營銷和社會宣傳,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文化內涵的農業品牌,提升增值空間。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有效的科技支持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開發品種、開拓市場,自主研發市場前景看好的特色品牌和產品,推進產品升級換代,將單一產品品牌擴大到系列產品品牌,實現名牌效益的最大化。

 

    4、抓服務體系,促進產業發展。一是健全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聯農帶農的財政激勵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服務,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產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技術服務的重要載體。突出抓好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按照“一村一名技術服務人員”的標準,配齊延伸到村的產業化技術服務人員。充分發揮“雨露計劃”等培訓項目,開展將精準扶貧戶作為重要對象的農業產業化實用技術、市場信息等知識培訓,實現“一戶一個科技明白人”。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重大關鍵技術,加強農業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的示范、引進、開發和推廣,有效解決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加快建立教育培訓、廣泛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設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積極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產業行動,加快科技進村入戶,讓農民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識。二是積極搭建服務平臺。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建議由政府牽頭,以商務局為主,整合相關職能部門的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力量、基層人才資源、農村信息化建設資源,建立區級電商綜合服務平臺。與阿里巴巴、京東、微信、銀行等網絡交易平臺合作,加快全區農產品走向全省、面向全國。成立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糾紛仲裁委員會和土地、林地流轉服務中心,具體負責農村土地林地流轉合同糾紛的仲裁和土地林地流轉的規范指導工作,在各鄉鎮、村建立土地、林地流轉服務點,搭建土地林地流轉三級服務平臺,引導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林地,促進全區產業建設向適度規模方向發展。把發展特色產業適度規模經營與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有機結合起來,鼓勵農戶通過合作與聯合等方式發展特色種養業,支持農戶以土地林地經營權入股農合組織和農業產業化企業,讓農民通過產業鏈增值收益。搭建人才引進綜合服務平臺,統籌好組織、人社、農業、經信、教育、黨校等人才引進及培養資源,從大中專畢業生中引進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相關職能部門及鄉鎮,優化科技服務人員結構,提升為農業產業化建設服務的能力。搭建社會融資綜合服務平臺,探索建立由政府出一點、企業出一點的融資形式和以土地、林地、產業基地進行抵押的銀行貸款形式,拓寬農合組織、家庭農場、產業大戶等融資渠道。加大銀企對接與合作力度,引導金融部門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

 

    5、抓機制創新,保障產業發展。一是建立完善組織保障機制。成立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辦公室,負責制定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和重大扶持政策,實行一名區領導聯系一個產業和一個企業,配套一個工作專班抓落實的工作運行機制及產業化重大項目聯席調度制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組織協調與督辦落實。二是建立完善規劃引領機制。以“十三五”規劃編制為契機,與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規劃、精準扶貧規劃、省市區部門發展規劃、生態有機農業發展實施方案等全區綜合性規劃相銜接,編制全區“十三五”農業產業化發展總體規劃和各特色主導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及年度實施方案,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的體系性和協同性。三是建立完善政策支持機制。制定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在龍頭企業培育、物流建設、質量安全監測、品牌打造等方面給予財政、稅收、用地等支持。四是建立完善財政激勵機制。將農業產業化發展經費列入區財政預算,每年安排3000萬元作為獎勵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經費,對品牌創建、龍頭企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獎勵,激發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積極性。五是建立完善社會投入機制。制定出臺社會資金、人才、技術等投入農業農村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城市資本、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現代經營模式,支持龍頭企業、農合組織與超市、互聯網等聯結,實現龍頭企業與中介組織、農戶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六是建立完善督辦考評機制。堅持把農業產業化發展放在產業發展首位,納入區委、區政府年度目標考核范圍,強化督辦檢查,嚴格考評兌現,為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保障。

 

    (十堰鄖陽區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