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聯動、融合發展、重點突破是伴隨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世界性潮流,也是當前我國多項國家發展戰略的特點。近年來,泛珠三角地區合作的有效推進、江蘇揚州的跨江融合發展以及我省黃梅小池的開放開發,都成功摸索出了快速發展的科學路徑。借鑒外地成功經驗,新洲區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應大力推進陽邏發展,打造新一輪發展的增長極。
眾所周知,陽邏,因其獨特的港口資源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自1992年市委市政府決定組建陽邏經濟開發區以來,陽邏在帶動新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大武漢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的陽邏發展面臨著空前的機遇,但發展水平與所擁有的優勢不相稱,亟待引起重視。
一是多重機遇疊加,急需對接落實到規劃中。當前“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等國家戰略正在全面實施,陽邏作為“大臨港”板塊的重要一極,擁有長江中游唯一的深水良港,是武漢市承接落實上述國家戰略的最佳支撐點,在統籌全區發展大局制定“十三五”規劃時,如何將多重國家戰略整合落實到陽邏新一輪發展之中,細化到具體的項目之中,是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
二是發展相對滯后。在武漢規劃的四大板塊中,“大光谷”、“大車都”、“大臨空”都是產業帶動型的,發展較快,帶動了5個新城區的發展,以陽邏為核心的“大臨港”板塊是功能帶動型的,規劃建設相對晚些,發展也相對較慢,對新洲區的輻射帶動效果還不明顯。新洲區是唯一不與主城區接壤的區,也是發展潛力最大、正在負重前進的區。在“十三五”期間,積極爭取武漢對新洲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實現各新城區均衡發展,從而更好更快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
三是陽邏地區的產業特色還不明顯。按“大臨港”板塊規劃,江北以重裝制造等臨港產業為主。近年來,陽邏地區為武漢的發展,承接了中心城區外遷的一些企業、機場、院校和垃圾廠,換取了中心城區的發展空間。這些單位廉價占用了陽邏大片土地,有的稅收登記不在新洲、有的帶來了污染、有的帶來了發展的限制。2014年,武漢市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15戶,無一布局陽邏。目前,規模大、拉動效應強的工業項目缺少,港口工業和物流業發展滯后,是陽邏的現實情況。
四是陽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壓力大。核心港區集疏運體系不優,鐵水、鐵公、鐵空聯運還相差最后一公里。武漢外環和陽邏長江大橋單獨收費,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許多車輛舍近求遠繞行。建設投入資金壓力大,陽邏港區拆遷、江北快速路建設、軌道21號線建設主體由新洲承擔,耗用了大片土地和資金,仍難以滿足建設需要。
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推進各項規劃的融合。抓住各項國家戰略給武漢帶來的重大機遇,“一帶一路”戰略中,武漢是重要的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戰略中均強調要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對接上海自貿區和“一帶一路”建設。而陽邏擁有天然的深水良港和較好的產業基礎,是落實上述國家戰略最好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因此,應有效整合各項規劃,統一落實到市區“十三五”規劃之中,爭取市委市政府統籌考慮江南江北的政策支持、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明確陽邏地區的產業發展方向,落實到具體項目之中,并在用地指標上予以保證。
二、形成支持陽邏發展的合力。武漢東西南北中,只有東北部發展滯后。建議象省委省政府支持小池建設一樣,爭取市級主要領導多調研、多指導,部門力所能及給予支持,協調國家、省市級投融資平臺參與陽邏的建設和發展。可在新洲設立光谷重裝備產業園,享受“一區多園”政策。放大光谷“一區多園”政策優勢,將該園區打造成“光谷北”,通過加強各板塊間資源優勢互補,推動互融、互動式發展,促進大光谷、大臨港、大臨空申報內河自貿區建設。
三、加大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的支持。請求市委市政府統籌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的布局,積極爭取世界500強企業和大型央企到陽邏投資,將符合大臨港規劃的大項目、好項目優先引進到陽邏,推動港口資源、臨港產業與大型企業合作,實現港產城聯動發展。
四、加快建設武漢長江航運中心陽邏核心港。整合國家、省、市各類資源,爭取金融支持、出臺優惠政策,完善港口功能,把陽邏港打造成武漢長江航運中心的核心港。比照大臨空的投入機制,加大市級對大臨港建設的投入。加快集疏運體系建設,加快建設江北快速路,啟動建設江北鐵路二期工程,啟動建設香爐山集裝箱貨場,打通集裝箱鐵水聯運節點,形成水鐵聯運交通體系。將軌道交通10號線和臨港大橋、臨港大道、省道109改造升級等項目納入全市“十三五”規劃項目庫,并啟動設計、立項等前期工作。啟動“兩港(陽邏深水港-天河空港)”連接線的建設。解決外環公路陽邏大橋收費問題。或買斷收費權,或向省政府建議借鑒上海洋山港的經驗,出臺外環線集裝箱車輛減免通行費政策。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常委 雷德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