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谷城縣政協委員到該縣盛康鎮涼水泉村走訪留守老人、貧困兒童,委員們在點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資助、關愛留守老人、貧困兒童的同時,更希望他們能給留守老人、貧困兒童一份精神關愛。物質援助固然相當重要,精神關愛同樣不可或缺。
如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農村眾多青壯年勞力進城務工、離村經商,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已經成為農村中的一種常態。留守婦女和老人成為照顧家庭和從事農牧業生產的主力軍,多數人過著殘缺的家庭生活,有的地方職能部門和村委會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務,留守人員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因得不到關心和照顧,往往會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如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造成過早輟學,老人的身體健康得不到有效保證,渴望精神上的關愛。
留守人員、貧困兒童作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理應得到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尤其是精神層面的關注。筆者認為,一是基層鄉鎮的婦聯、共青團、計生協會、老年協會以及村“兩委”等相關部門要建立幫扶對子,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彌補留守人員精神上的缺失。二是發揮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用,開展科技幫扶,減輕留守老人、婦女的勞動強度,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精神大餐。三是農村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多安裝一些健身器材和娛樂設施,鼓勵留守人員多參加集體活動。四是學校還要針對留守兒童開辦心理疏導和教育課程,教育和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與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經常電話溝通,遇到傳統節假日和休息日要多回家看看,與家人團聚,讓每個家庭都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谷城縣政協 王軒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