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灣綠化是“綠滿新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冬今春以來,我區村灣綠化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凈的美麗鄉村格局,順利通過了省級檢查驗收,并得到省綠滿荊楚行動檢查組的一致好評。通過科學規劃,制定分步實施“路線圖”,實行政府引導、部門包保、市場主體、全面推進,多方聯動,全力創建綠色家園,全區村灣綠化態勢良好,村灣環境明顯改善,閑置土地得到較好利用,庭院經濟發展加快,涌現出一批典型示范村。
目前我區村灣綠化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
1.存在重建設輕綠化的思想。鄉村建設與發展中,對村內外的公共活動場所、村內房屋、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比較重視,忽視了村灣綠化與環境建設。村灣普遍缺少系統的公共綠化,綠化投入低且缺乏維護與管理;農民對房前屋后綠化的積極性不高,家庭庭院內常常簡單地硬化;田邊、村邊、水邊、路邊缺少系統的綠化,鄉村缺乏應有的生態環境與田園風光。
2.存在過度硬化現象。一些鄉村在村灣建設上,盲目仿效城鎮建設手法,在村內的公共空地和宅間空地、巷子建小景點、活動場所,修建水池時以面積硬化為標準,生態的自然水系塘堰溝渠駁岸用石頭、水泥硬化,不但加大了建設投入,也損害了鄉村的生態系統,破壞了鄉土風貌與田園氣息。
3.存在重栽輕管現象。主要反映在村灣道路和公共綠地綠化兩大塊,植樹季節,激情高昂,各村組織勞力整地、挖穴、栽植,熱情過后,對于栽后的管理,由于沒有落實專項管理資金和管護人員、管理措施,造成村灣道路兩邊綠化帶、公共綠地內雜草叢生,樹苗歪斜,以致綠化成活率不高,達不到村灣綠化的效果。
村灣綠化必須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建議:
一、注重統一規劃。農村村莊普遍由姓氏家族及分支繁衍而成,帶有聚落而居的特征,其空間布局隨意性強,綠化規劃滯后,建設水平不高,日常管理無序,綜合效果不佳等問題比較突出。村灣綠化必須準確定位、科學規劃、統一布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和城鄉綠化一體化的思路,從農村環境整治、自然生態平衡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入手,制訂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村灣綠化規劃,并納入“綠滿新洲”行動總體規劃。
二、注重以人為本。任何綠化首先應當滿足人的行為感受和需求,做到綠為人用。村灣綠化除了滿足人的審美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服務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適作為綠化的根本,創造出適合生存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凈化空氣、改善生態、調節氣候和防災減災等生態效應,力求創造景色誘人、環境宜人、親切近人的友好環境。
三、注重地方特色。村灣綠化不能搞千村同面和千篇一律,要體現地方特色,彰顯自然和諧,提高農村品位。要善于利用不同村莊特殊的地理環境、自身的歷史傳統、深厚的文化底蘊,采取新建、改造、保護等不同手段,并注重利用和保護現有的古樹名木,以傳統園林藝術與現代綠化技術相結合,通過對觀賞植物、山石水景、景觀小品的塑造,建成獨特的植物景觀、山水景觀、田園景觀、人文景觀,形成一村一景、一灣一色、各具特色的格局。
四、注重落實管理機制。各村灣要組建綠化養護管理專班,每個行政村都應配備2-3名專(兼)職綠化工作人員,實行定崗、定人、定員、定責,簽訂管護合同,落實管護責任、制訂考核獎懲辦法,使村灣綠化養護管理工作經常化、常態化。
五、注重加大養護管理資金的投入。除市、區配套用于解決各村村灣綠化造林種苗資金外,區、街(鎮)兩級都應配套專項養護管理資金,為村灣綠化養護管理提供基本保障。
六、注重發動社會參與。村灣綠化關系到每個村民,滲透到千家萬戶,必須廣泛發動群眾,把村灣綠化與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有機結合,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全民植綠、愛綠、護綠的新風尚。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 李忠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