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武漢市新洲區農村中小學教育面臨著諸多困境。特別是地處偏僻的農村小學,由于受地域環境等客觀條件限制,工作、生活相對艱苦。一方面因農村學校課余生活單調、交通不便捷、成長渠道不暢等原因,缺乏對青年教師吸引力;另一方面,本地多年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骨干教師,受外部環境影響,自找門路跳槽,導致農村學校教師緊缺、年齡結構老化。要解決農村學校面臨的這種困境,筆者認為:要通過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體制,大力提升農村教師待遇,完善職稱等政策保障,進一步強化激勵措施,引導更多優秀人才進農村,為農村教育“輸血”。
一、我區農村學校的基本現狀
1.“老的多,小的少”
我區是一個農業大區,農村人口比重較大。由于體制等原因,全區中小學新進教師數量極為有限。以汪集街馮鋪小學為例,近200名學生,共有37名教師,年齡在35歲以下的僅有2人,50歲以上教師有22人,教師隊伍老化嚴重,形不成人才梯隊。老教師接受新知識慢,跟不上課改步伐,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課改壓力大。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馮鋪小學進行了標準化建設,校園硬件設施有了明顯改善,但師資力量依然薄弱,未難得到根本好轉。存在著辦公、教學入新樓,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不會用等現象。
2.“走的多,來的少”
近年來,由于城鄉經濟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持續拉大,生活條件懸殊,各地尤其是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用各種優惠政策吸引骨干教師,造成教師逐級向上流動現象嚴重。新洲區是武漢市的教育強區,很多優秀教師被市中心城區以優惠的政策“挖走”, 街鎮優秀的教師削破腦殼以借調等方式往邾城、陽邏擠,即使到不了邾城、陽邏,也會“曲線救國”調到劉集、辛沖、施崗等鄰近中心城區的學校。同時,部分優秀教師被區直機關、部門和各街鎮黨政辦公室借調、借用的現象也十分普遍。街鎮優秀教師流失嚴重,而新進補充到街鎮的中小學教師數量十分有限(汪集街馮鋪小學近10年沒有新進1名年輕教師)。于是出現了邾城、陽邏等重點學校,教師配備富余,學校教師嚴重超編、人滿為患。條件比較差的街鎮學校則難以留住令人滿意的教師,師資力量薄弱。這種由于教師分布不均衡而造成的教育資源浪費的現象,在我區各街鎮普遍存在。
3.“付出多,工資少”
農村教師在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教書育人,待遇卻差強人意。從武漢整體情況看,中心城區好于新城區,各城區中心學校好于街鎮學校。以汪集中心小學為例,該小學是一所半寄宿制學校,學校的男教師不僅要承擔教學任務還要兼任保衛等工作,女教師也要擔任生活老師、保潔員等工作。老師工作量大、責任大、工資低,影響老師工作積極性。在農村,仍有部分教師家里有責任田,責任田的農活也時刻牽扯著教師的精力,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使得很多農村教師疲于奔命,忙于應付,嚴重制約著教學效果。
二、建議
調查中我們看到:大多數基層干部和教育工作者認為,要穩定農村教師隊伍,關鍵是用待遇留人,尤其是對于年輕教師,僅僅用理想信念去鼓勵是遠遠不夠的,要讓他們的艱辛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建議試點推行專項教育基金制,加大對農村教師的補貼投入,促進農村學校均衡發展。專項教育基金可由區政府從財政預算中拿出部分資金、社會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捐獻部分資金、各街鎮自籌部分資金,組成一個針對農村教師的專項扶持資金,對全體農村教師進行一定額度的工作補助,以提高其收入水平。在條件允許的地區,可以設立農村教師特別貢獻基金,對年度考核突出的農村教師進行重獎,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來提高教師待遇,留住優秀的農村教育人才。通過局部的政策驅動,實現農村教師在經濟待遇上從優、在流動和管理上從嚴,真正把農村基層教育工作做實。
(武漢市新洲區汪集街道政協聯絡委主任 任 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