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村“村村通”工程的推進,鄉村道路建設得到了明顯改善,隨之,村民購買“面包車”路運輸、載客的越來越多,“面包車”以價格低、耗油少、空間大、載人多的優勢受到農村群眾的歡迎,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他們出行難的問題。然而,由于“面包車”安全系數低、駕駛人員和乘客交通安全意識相對淡薄、安全監管不到位、“面包車”交通違法行為普遍等問題,“面包車”引發的交通事故起數逐年上升。據某交警中隊統計,僅今年以來,“面包車”事故發生率達10起,尤其是節假日更容易引發事故。
為此,筆者建議:
一是要因地制宜加強巡邏。要根據農村地區的風俗習慣,調整勤務模式,突出重點時段治理,加大對“面包車”交通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采取流動檢查和定點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面包車”涉牌涉證、超員、超速、人貨混裝、非法營運、非法改裝等交通違法行為做到發現一起、嚴查一起。
二是強化源頭管理。要深入農村地區,對面包車駕駛人、車輛狀況、行駛路線、安全隱患等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對“面包車”及駕駛人實行戶籍化管理;對于逾期未檢驗的“面包車”,逐一提示車主、駕駛人及時參加年檢。
三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大投入,并選擇熱心交通事業、關心交通安全的人員擔任鄉鎮交通安全管理員和協管員。在他們上崗之前,組織開展崗前教育培訓,重點對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交通安全隱患排查報告、交通違法檢查勸導等進行詳細培訓,充分發揮其宣傳、教育、勸導作用。
四是公安交管、交通運輸、安監等部門要形成合力,聯合排查整治農村道路安全隱患,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治方案,整治農村道路崎嶇、狹窄、彎急、坡陡等容易引發交通事故的隱患。特別是在村莊、學校等人員密集區域,要增設交通安全監控設施。
五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駕乘人員的交通安全意識。一方面,要充分借助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媒體,曝光“面包車”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公布“面包車”交通事故典型案例,進一步加大教育力度,引導廣大群眾自覺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做到文明出行、安全出行。另一方面,要定期組織民警深入農村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用真實的案例讓農村群眾深刻意識到交通違法行為的危害。
(鄂州市華容區政協委員 陳慶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