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經濟增長有機統一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是湖北省、荊州市“十三五”規劃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江陵縣較短時期內最有希望建成區域性重點特色產業集群的朝陽產業。2015年7月,江陵縣政協組織開展了發展循環經濟專題調研,在分析江陵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的機遇和優勢,剖析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之后,提出了江陵縣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見建議。
一、現狀和問題
江陵縣發展循環經濟還處于初始階段,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落后。部分干部群眾對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存在誤區:有的不看好資源回收利用產業,看不到其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并將其從業人員稱為“破爛王”、“拾荒人”;有的將資源回收利用與假冒偽劣、污染環境畫等號;有的認為該產業占地面積大,產出效率低,稅收貢獻小。
2、組織化程度較低。到目前為止,江陵縣還沒有對該產業制定發展規劃,多數企業處于單打獨斗、自生自滅狀態,導致江陵縣在爭取國家試點政策等方面乏力。全縣循環經濟關聯企業基本分散于幾個園區各處,集中度過低。縣政府支持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政策措施不明朗,有幾個有意投資江陵的有色金屬回收加工項目最終沒能落戶。
3、扶持政策配套不夠。省、市雖都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但“真金白銀”的激勵政策至今沒有出臺。僅以農林廢棄物回收綜合利用產業為例,一方面凱迪電力投產后原料不足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秸稈禁燒壓力很大。如何通過調整資金補貼對象和補貼方式,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充分調動發電企業、回收企業、農戶等多方積極性,最終建立起秸稈回收利用體系,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
4、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困于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有限,江陵縣城東工業園污水處理廠,沒有處理工業污水能力。沿江產業園污水處理廠、長江取水口、排污口等尚未開建,導致很多企業不能落戶建設,竣工的企業不能投產。整個開發區自來水管網標準過低,供水能力嚴重不足。
二、對策和建議
1、做好產業規劃。將江陵縣確定為全市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基地,支持江陵縣按照建成“中部城市群特色產業集群”、“華中地區再生資源集散中心”的產業定位,以及5-10年內,實現“投資800億元、規模企業50家、產值1000億元、稅收30億元”的效益目標,以政府為主導,以東江環保為主體,聘請國內頂級專業規劃團隊,做好《江陵縣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中遠期發展規劃》。省、市職能部門出智、出資、出力,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規劃,高層次推進。
2、抓好政策扶持。一方面,積極協助江陵縣爭取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資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再生金屬回收利用示范基地、鐵路和水運口岸、保稅區等國家重大政策支持;為天銀循環納入國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創造條件,使之最終成為全省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另一方面,支持江陵縣出臺縣級扶持政策,建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基金,省、市財政給予資金扶持,重點支持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重點項目建設。
3、培育產業體系。重點扶持江陵縣培育壯大以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一是以鼎浩再生資源交易中心為龍頭,建立華中地區再生資源集散中心,打造再生資源交易平臺;二是以凱迪電力為龍頭,或者引進新的市場主體,完善配套扶持政策,打造農林廢棄物收購和交易平臺;三是從先進發達地區引進理念先進、實力雄厚電商企業,打造覆蓋荊州乃至輻射周邊地區的線上交易平臺,增強江陵再生資源交易話語權;四是與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打造全國有影響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學研基地和平臺。
4、延伸產業鏈條。目前,江陵縣已有幾條循環經濟產業鏈雛形初顯。省市應給與重點關切,扶持其延伸、壯大,使其成為江陵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撐、引擎:一是以湖北天銀為龍頭,構建報廢汽車、廢舊家電、電子電器廢棄物、工業污泥、礦物油等回收利用產業鏈。二是以湖北能源集團為龍頭,構建煤制天然氣附帶產品綜合利用產業鏈。三是以美帆金屬為龍頭,構建有色金屬回收利用產業鏈。四是以凱迪電力為龍頭,構建農林廢棄物回收利用產業鏈。五是以斯米克或者引進一家企業為龍頭,構建粉煤灰綜合利用產業鏈。六是以拍馬紙業為龍頭,構建林木加工產業鏈。七是以銘耀新能源或者引進一家企業為龍頭,構建生物能源產業鏈。
5、幫助企業解困。江陵縣委、縣政府根據產業、企業發展情況,一業一策、一企一法,幫助循環經濟型企業解困、松綁、助力,更希望得到上級政府的高位引領、重點幫助。支持東江環保兼并重組鼎浩再生資源交易市場,打造華中地區廢舊物資交易中心。對江騰銅業、鑫發銅業、恒運機械等企業實施“二次招商”給予推介,協助引進關聯度高的實力企業收購、加盟等,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多渠道、多形式給予資金、政策支持,加快推進江陵縣沿江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取排水口和第二自來水廠建設。協助江陵縣建立“續貸周轉金”,理順“順位抵押”關系等,加大對企業金融支持力度。
(江陵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