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全國大城市一樣,基層縣市城鎮大齡青年擇偶難問題一直深受社會關注。每年,各地政府相關部門、群團和一些社會婚介組織、網絡媒體等,在“520”(5月20日,諧音“我愛你”)、七夕節等富有寓意的節點,或借助舉辦桃花節、玫瑰花節等契機,經常組織相親活動,但大齡男女報名并不踴躍,一些適婚青年及其家庭甚至十分抵觸。
熱心遭冷遇,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最近,筆者做了一番認真探訪,發現重形而少“魂”,牽手成功率太低,是此類活動遇冷的基本原因。
如何把好事辦好,筆者建議把好“三關”。
一是把好準入關。相關單位舉辦相親活動,初衷是面向社會、服務家庭、服務大齡青年。動用“準入”一詞,似乎有些嚴苛。但有效的相親活動就是建立在一些必備條件之上的。這些條件有“誠”、“愿”和“勢”等等。誠是對活動最基本的尊重,也是打開感情閘門的第一把鑰匙,男女以誠相待,即便無緣牽手,彼此在現場也能獲得一種情感上的共勉。主辦方應深入了解每一位參與活動者,保證個人信息真實可靠、誠實無欺,以確保相親活動的莊嚴品質。“愿”指戀愛愿景,意愿相符是連接彼此的彩帶。社會復雜,人心不齊。主辦方應慎重對待參與者及其家庭的擇偶意愿,有意識地引導意愿相通的人進行深入接觸,同時對有不良行為和居心者,嚴格把關,果斷取締其參與資格。勢含個人小勢(如身高、能力)及本地婚戀文明大勢。主辦方必須做足事前功夫,對參與者個人小勢及本地大齡青年性別配比、心理特點、擇偶空間等大勢進行個案組合策劃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再確定切合實際的活動方案,提高匹配成功率。
二是把好觀念關。首先,主辦方要牢固樹立“效果”觀念。大齡男女走進公眾視野擇偶交友,從慣常心理來講會有些尷尬。作為舉辦方,決不能圖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做給社會看,因為如果活動只有熱鬧,沒有效果或效果甚微,對滿懷希望參與的年輕人會是莫大的傷害。要切實強化“效果”觀念,深入了解適婚青年心理和要求,在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入誠意,使男女青年處處感受到溫暖和尊重;在內容設計上注重加大自主交流、開放交流、多輪交流份額,使參與者實現充分了解,以確保更多人牽手成功。其次,要引導樹立正確的婚念觀。基層縣市城鎮青年擇偶難,除了工作繁忙、交友圈狹窄等客觀因素外,現時代形形色色錯誤或有失偏頗的擇偶觀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舉辦單位要充分利用相親平臺,通過組織開放性討論、現場“以案說法”等多種方式,引導青年男女探討愛情理想怎樣與現實相融,現時代戀愛婚姻中物質、經濟取向強化的原因,戀愛中的個性與融合、責任和寬容等問題以及一見鐘情、門當戶對的愛情現象,由此激發當代年輕人健康向上、追求理想,渴望真摯情感的正能量,引導他們選擇正確的婚戀觀,在戀愛婚姻的路上時時內省,回望內心,理性地擇路前行。
三是把好服務關。舉辦相親活動,時間有限,除少數性格活躍、大膽的男女會獲得多一些的關注外,更多的人,特別是個性安靜、內心羞怯的人,好的品質并不能充分展現,參與男女在活動中留下的基本上是一些初步眼緣和印象。牽手終身大事不可能憑眼緣和印象一蹴而就,牢固的緣分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理性擔當基礎上的,短時間的活動交流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機緣。主辦單位應該開拓思路,跟蹤做好后續服務工作。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檔案管理,跟蹤隨訪男女青年意愿,進行個案對接,牽線搭橋,促使相互有好感的男女進一步接觸;或者通過建立QQ群,選擇其中品質好、號召力強的人擔任群主,引導群員自主管理、自主聯誼、自主碰撞。由于基層縣市社會組織發展相對滯后,專業化、具有公益性質的婚介機構更是欠缺,牽頭舉辦各類相親活動的政府相關部門及群團組織,要特別注重加強對公益性社會婚介組織的培養,以促使婚介服務逐步市場化、專業化、常態化。
(大冶市政協 彭愛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