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農村中小學校與城市中小學校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有效促進了教育公平。但在農村偏遠的鄉村,幼兒教育又呈現出嚴重滯后性,因沒有幼兒園只能和鄉村小學或教學點混在一起,既沒有配套的設施設備,也沒有專業化的幼教隊伍,更沒有規范化的管理,成為教育不公平的開端。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師資力量太薄弱。農村偏遠鄉村為了解決幼兒的學前教育,就在鄉村小學或教學點里開設一個幼兒班,而承擔幼兒班教學任務的就是小學老師,絕大多數都是50多歲的老教師,這些教師雖然有敬業精神,都有照顧小孩的經驗,但這畢竟和幼兒教育還是有差別的,不管是精力、體力還是經驗與能力,都與幼兒的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即使在年輕教師中,幼教專業的也很少,甚至沒有,加之對幼教專業培訓不夠,致使偏遠鄉村幼兒教育相對落后。
(二)幼教經費很不足。經費不足導致幼兒教育的配套設備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兒童正常活動、教學需要。偏遠鄉村幼兒教育沒有器械、沒有玩具,更缺乏的是開啟孩子智力的游戲場所和設備。學前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在游戲中培養幼兒是一切教育的開端。”中外教育心理學家一致認為,游戲是開發孩子智力和教養孩子社會角色的早期有效措施。可是在山區縣南山鄉鎮偏遠鄉村里,個別幼兒教育的活動場地都很難保證。
(三)多違背幼教規律。“小學化”、“大班化”、“混齡化”是偏遠鄉村幼兒教育的一種普遍現象,嚴重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象不僅違背了由幼兒生理發展特征所決定的學習心理特征,還對孩子未來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為了減少開支,不管孩子年齡的大小,通通混在一個幼兒班里教學,幼兒教育這種“大班化”、“混齡化”的現象,極不利于因人施教。
(四)后勤管理跟不上。委員們反映,偏遠鄉村小學(教學點)由于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學校沒有提供孩子早點和午餐的條件,絕大多數幼兒班的孩子每天上學和放學需要家長接送,這雖然出于對孩子安全考慮,但加大了家長的負擔;極少數有條件的學校雖然提供了飯菜,但飯菜數量、營養搭配與幼兒豐富的口味、生長發育還有一定的差距,影響了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二、幾點建議
(一)科學規劃是前提。各級黨委、政府要制定好農村偏遠鄉村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把幼兒教育納入到整個教育改革發展的規劃中來,納入到九年義務教育范疇中來。
(二)加大投入是保障。地方政府應擔負起幼兒教育的責任,把幼教的投入納入財政預算。同時,積極爭取上級關于偏遠鄉村幼兒教育發展的項目和資金,按標準配齊配全幼兒教育所需的硬件設施。
(三)加強師資是根本。利用政策的導向,加大幼兒師資隊伍的建設,以滿足偏遠鄉村幼兒教育的需要。將農村偏遠鄉村的幼兒教師培訓納入當地繼續教育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考核地加強幼兒教師的教育。對從事幼兒教育的農村小學教師,尤其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幼兒教育方式方法、幼兒教學內容等知識的培訓,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
(四)鼓勵民辦是路徑。制定農村偏遠鄉村幼兒教育的優惠政策,鼓勵民間投資幼兒園建設,并加強對私立幼兒園的指導和管理。教育主管部門要創新工作方法,認真研究偏遠鄉村幼兒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形式上、內容上給予幫助,指導民辦幼兒園健康發展。
(竹溪縣政協 吳曉紅 陳芳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