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山區縣市林業發展中的問題,加快“綠滿荊楚”行動,實現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尤為重要。6月中旬,英山縣政協主席胡百齊帶領13名政協委員, 對林業工作進行了專題視察。根據前期調研、實地察看、聽取匯報和協商座談情況,本文以英山縣為例,就山區縣市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作一粗淺探討。
一、 基本情況
英山縣位于鄂東北部、大別山主峰天堂寨南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林業資源大縣,是長江北部重要生態屏障,版圖面積1449平方公里,森林面積14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活立木蓄積量462 萬立方米。
近五年來,英山林業發展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領導重視??h委、縣政府把林業工作作為生態立縣、旅游開發的大事,持續發力推進林業發展,2013年作出“綠滿英山”行動部署后,從2014年起安排每年撥給全縣309個村每村6000元的護林費,今年6月底還組織啟動封山育林工作。二是措施有力。面對繁重的林業建設、資源保護任務,縣林業局克難奮進,從思想、組織、制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先后清理整頓木材經營和加工點111個,每年查處涉林案件200多起,有效推進了林業發展。三是成績顯著。林業系統在爭取政策性項目扶持、開發森林旅游、服務縣域發展“五城同創”主戰略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美麗英山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后組織造林11.15萬畝,幫助150個村開展了綠化美化,重點扶持建設了45個綠色示范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視察和座談,委員們認為近五年來英山縣林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林業發展力度不夠,生態優勢不斷削弱。全縣年均造林只有2.23萬畝,新造林按年均5%-8%的生長速度計算,每畝年均增長活立木只有0.23萬立方米,全年新造林年均活立木增長量只有0.51萬立方米,但是,全縣每年大宗人為活立木消耗量5.51萬立方米以上。把消耗量減去增長量,全縣每年人為減少活立木5萬立方米以上,折算相當于每年毀掉森林1.43萬畝??傮w看,造林力度不大,資源保護力度也欠缺。主要表現在:林地征占用總量上升。隨著開發建設力度加大,工程建設、修路、開礦等林地征占用量持續增加,全縣年均征用林地1120畝。未批先占、少批多占、強行侵占林地等行為未得到有效遏制,沒有形成占補平衡機制。林木過度砍伐較為嚴重。局部地區少批多砍、亂砍濫伐林木屢禁不止。全縣用于茶葉加工和茯苓、天麻菌類藥材種植年均砍樹4萬立方米以上,毀林約1.14萬畝。病蟲害毀林面積較大。因松毛蟲、銀杏大蠶蛾等病蟲害年均毀林1.22萬畝。森林防火體系未有效建立。全縣僅有4個國有林場、8個林業重點村開辟防火隔離帶總長度才45公里,林業重點村、各林場防火帶建設滯后,一些地方發生火災往往“火燒連營”,成片山林毀于一旦。鄉鎮和行政村防火宣傳力度不大,在清明節、重陽節群眾上山祭墳期間未實行森林火災聯防、防火值班等制度。防火不力導致年均發生森林火災150起,毀林3200畝左右,燒毀活立木約1.12萬立方米。
(二)林業產業實力不強,綠色富民效益不明顯。林業企業少。全縣林業企業不足50家,技術工藝落后,經營方式粗放,市場競爭力差,大都塊頭小、效益少、吸納就業低,且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資源利用率低。竹木資源深度開發利用不夠,多數以粗加工為主,林產品附加值低。山場資源開發多數停留在窖茯苓、養牛羊等低層次。經濟林發展慢。鄉鎮、相關部門引導群眾發展高效經濟林果、速生豐產林力度不夠,效果不明顯。全縣擁有100畝以上經濟林的業主不足20人。森林旅游發展慢。林區旅游開發起步較早,建設發展緩慢,尚未深度開發,相關基礎設施未同步跟進??傮w來看,林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比重偏低,未實現以部門辦林業向全社會辦林業轉變,未實現林業資源大縣向產業強縣轉變。
(三)林業發展資金不足,自身“造血”功能欠缺。工作經費保障低。今年全縣林業系統需工作經費615.5萬元,縣財政只撥付40.74萬元,其中撥給縣林業局工作經費33萬元。人員待遇缺口大。今年全系統人員工資、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缺口2168萬元,其中縣林業局缺口538.76萬元。隨著工資改革不斷完善,人員待遇缺口增大,保發展與保穩定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自有創收門路少。除財政撥款外,全系統主要依靠、房屋租金、罰沒款收入、門票收入等發工資、保運轉,現有林業企業和經濟實體總量少、塊頭小。由于工作經費保障低,林業工作難以有效運轉。尤其是國有林場、鄉鎮林業站等基層單位人員待遇無保障,履職盡責動力不足。自我“造血”能力弱,也制約了林業健康發展。
(四)林業工作人員結構不優,隊伍建設幾近“斷層”。年輕干部少。全系統35歲以下干部7人,僅占在職干部職工總數的1.5%。縣林業局機關45歲以下干部10人,35歲以下干部1人,分別僅占在職干部職工總數的23.8%、2.4%。技術力量少。全系統有大專和本科學歷的163人,有專業技術職稱 119人,分別只占在職總人數的35.9 %、26.2%。領軍人才少。全系統僅有1人具有高級職稱,只有52人有中級職稱。尤其缺乏林業育苗、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旅游等方面的拔尖人才。
三、對策建議
(一)在造林綠化上持續發力。科學有序推進造林。制定好造林綠化“十三五”規劃,從搞好林業育苗入手,不斷推進造林綠化。爭取政策扶持造林。進一步爭取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低產林改造等造林項目,在“綠滿荊楚”行動中當先鋒。動員林業大戶造林。對集體林場、山場和因火災造成的荒山等,采取轉包、入股、租賃等方式,鼓勵農民將承包的山林向林業大戶流轉,推進林業規模經營??h政府宜建立生態獎勵基金,鼓勵大戶造林,再造一批林業基地。優化樹木結構造林。立足提高造林質量和效益,發動林場、山區村間作、套種,多造馬尾松、楓香、油茶等耐火能力強的混交林。開展各類活動造林。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形成全面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的態勢。在農村“三邊”、“四旁”廣泛開展綠化美化活動,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在機關、學校、居民區,廣泛開展庭園綠化活動,讓綠色遍布城鎮。發動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開展“共青示范林”、“巾幗綠化園”等各類主題活動,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造林。
(二)在資源管護上重拳出擊。在摸清林業資源“家底”前提下,必須管嚴、管實、管到位。嚴管林地征占用。對報批使用林地要充分論證,對批準使用林地必須慎之又慎。對少批多占、未批先占、強行侵占等行為,及時查處,嚴厲打擊。制止亂砍濫伐。毫不含糊、堅決制止亂砍濫伐、少批多砍的行為。尤其對依靠砍樹來燒柴做飯、加工茶葉、窖茯苓和天麻的農民,發動他們多用電、用煤、用液化氣、用沼氣,并引導調整收入門路。搞好封山育林。從宣傳入手,營造良好氛圍,讓群眾認識到封山育林是形勢所迫、大勢所趨,使封山育林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爭取各方面支持配合。因地制宜,分批實施,科學界定封山育林區域和期限。嚴防森林火災。從增加防火帶建設、建立科學有效的森林防火體系入手,確保防火于未然。嚴格執法出重拳。動員公檢法等單位支持和參與,對亂砍亂伐、占用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敢于“亮劍”,聯合執法,及時查處、從嚴打擊。
(三)在開發利用上轉舵換向。發展林業的目的,除了享受好的生態環境之外,更主要的科學利用林業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大林區百姓收入門路調整力度。引導靠砍樹賣樹過日子的群眾,放下斧頭,收起鋸子,轉為發展森林旅游,舉辦森林旅游活動,開發森林旅游產品,創造旅游收入。加大山區藥材產業調整力度。引導砍樹木窖茯苓、窖天麻搞收入的農民,轉為種植杜仲、銀杏的等木本藥材和蒼術、柴胡、桔梗等草本藥材。加大林木種植調整力度。發動造林大戶和廣大群眾由過去種植低價值的用材林,轉為種植茶桑藥栗和油茶、獼猴桃等高產出的經濟林,轉為栽種香楓、香樟、竹子等耐火能力強的綠化樹木,轉為種植商品林實現快栽快砍快受益。
(四)在資金籌措上多法并舉。加大財政撥款“推”。林業發展是生態建設的重要部分,事關可持續發展。政府宜整合各方面資金,對林業投入給予傾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新辦森工企業“籌”。向內挖潛,自力更生,探索開發旅游紀念品、小工藝品、竹木玩具、森林食品等等,調整森林產品結構,新辦一批環保型、節能型的森工企業,加快開辟新財源。盤活現有資源“湊”。對林業系統現有房屋、場地、景點、技術、設備等資源打包拼盤、整合包裝,對外發包、租賃、入股、招投標,提高資源價值和利用率。爭取商業銀行“貸”。與銀行對接,根據其放貸重點,整合包裝一些項目借貸到手,還可通過房產抵押、股權抵押等,爭取貸款扶持,做活涉林項目,發展林業產業。動員社會資本“投”。整合挖掘林區景點、古民居和山水資源,搞好包裝推介,以入股、代建制、BT方式等融資,引進社會資本,加快林業開發建設。爭取政策項目“扶”。以超前意識,及早謀劃,爭取“十三五”期間國家和省里各類造林綠化項目扶持。還可邀請發改、科技、商務、環保等部門指導,邀請專業機構幫助策劃,發散思維、整合包裝,向上爭取基礎建設、科技創新、災害防控等項目扶持,推進林業在多元開發中增收。
(五)在隊伍建設上引育結合。引進“年輕的”,解決隊伍斷層問題。每年在大學畢業生中錄用一批公務員,充實林業系統管理、技術人員;探索從退伍軍人和高中、職業中專畢業生中招錄優秀人員,補充鄉鎮林業站、木材檢查站等基層工作力量。培訓“專業的”,解決技術人才欠缺問題。對在崗的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師傅帶徒弟、選派外出學習等途徑,抓好專業技能培訓,打造一支適應新常態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管好“現有的”,解決謀事創業問題。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抓好現有干部職工政治思想教育、政策法規學習和紀律作風建設,著力增強創業創新能力、業務工作能力,發動全員干事創業,提升工作績效,加快林業發展。
(英山縣政協 余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