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迅猛,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產品,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基層政協委員調查發現,鄉村旅游良莠不齊,亟待規范。
1、“散、小、低、差”普遍存在。由于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短期觀念影響,沒有政府引導和部門規范,形成了零散的點狀分布格局, 普遍存在著投資少 、 規模小、旅游檔次低 ,服務質量差還等問題 。
2、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有的鄉村旅游地道路狹窄、凸凹不平,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有的旅游地客房取暖、廁所等設備條件較差 ;有的廚房衛生條件差,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有的缺乏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等等。
3、旅游活動單一 、缺少創新。鄉村“ 農家樂”提供的服務項目大同小異, 停留于吃農家飯、采摘 、釣魚、喝 茶 、唱歌 、打牌等常規活動,缺乏創新。
4、環境受到污染破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破壞了鄉村原生態,游客亂扔雜物與隨意采摘、踐踏對旅游地的植被造成破壞。因住戶和游客迅速增加,牲畜和生活廢水直排到鄉村原本極少污染的河中影響了水質。隨著游客增加而大量增加的垃圾無處堆放污染環境,野生魚等動物資源遭到大量捕殺,數量迅速減少。
因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突出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應該明確發展思路與重點,注重一縣一色、一村一品、一家一藝的引導示范,在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市場開發等方面給予長期的政策、經濟和技術支持。
二是突出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農村是文化的搖籃,積淀著無比豐富、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要加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建設,防止東施效顰、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品味和檔次。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不破壞原生態,突出農村的天然、純樸、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然、閑情和野趣,努力展現鄉村旅游的魅力。
三是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小城鎮的建設要按旅游城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小城鎮本身就成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鎮發展鄉鎮企業、旅游商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游紀念品的生產等。
四是與資源保護相結合。旅游開發利用的主要對象是人文資源,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對鄉村民俗文化、人文古跡進行挖掘、整理、包裝,對鄉村原生態環境、動植物、山水景觀等資源最好的保護,充分發揮其作用。
五是防止盲目模仿城市。在農村大量蓋別墅、樓房、公寓,農村不象農村,城市不象城市,實際上是對鄉村人文生態的破壞。
六是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要防止千篇一律釣魚、打牌、吃農家菜,同質、單一的旅游產品,不僅對游客沒有吸引力,還會嚴重挫傷群眾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削弱發展動力和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效應。
七是防止重建輕管。管理水平落后,服務檔次不高,污水垃圾處理以及消防安全隱患較多等問題。寶貴的鄉村資源不但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運用,還造成了浪費和流失,有的只看到短期的經濟拉動將就,見好就收,缺乏長遠規劃,影響了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竹溪縣政協 彭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