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媒體報道青少年犯罪暴力事件頻發,中國檢察報統計近五年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70%以上。其中14歲至16歲,犯罪率突破50%。青少年犯罪比例增加,犯罪性質暴力化、犯罪年齡呈低齡化,團伙化,且校園暴力明顯增加,手段惡劣等新特點。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托起祖國明天的希望,青少年犯罪危害性影響了整個社會長治久安。為此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讓青少年健康成長已成為亟待關注的社會問題。
青少年犯罪的特點:一是犯罪趨向團體化。青少年犯罪大多是成群結隊,具有團伙性和群聚性。崇尚“哥們義氣” “江湖老大幫派”,讓青少年迷失了方向。只要有人提議,不分事非,不辨善惡,不經理性思考,群起而攻之。二是犯罪手段暴力化。隨著網絡的普及,兇殺、黃色、暴力等錄相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稍不加防范,就會毒害到青少年。挑釁、打架滋事、暴力搶劫、奸殺,手段殘忍。三是年齡低齡化、擴大化。青少年14歲犯罪比例明顯上升。他們正處青春期、叛逆、學業壓力等多種因素讓他們無所適從,心理極易扭曲。若心理困惑得不到疏通,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犯罪產生的原因:一是文化程度低。因大多是處于初中階段的青少年,法制觀念淡漠,法律知識匱乏,不知法律為何物,更沒意識到其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另外,由于網絡上不良暴力、黃色錄相的傳播,青少年極易模仿,把吃喝玩樂當成人生的追求目標。因此擂肥、搶劫、殺人等暴力事件時有發生。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小孩長期由年歲已高的老人照顧。許多老人年邁體弱,不僅要做農活且自身文化素質低下,更談不上教育孩子。許多留守兒童稍交友不慎極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不當也極易導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因家庭結構不健全,缺乏關愛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家庭不和睦,造成子女性格孤癖,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心理有障礙得不到及時疏導,若交了不三不四的朋友,會誤入歧途。再者,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多的溺愛,有求必應,造成孩子缺少同情心和責任感,自私自利。有的家長教育方式粗暴,忽略了青春期孩子處于叛逆期,以至于出現對抗到難以管教放任自流。三是學校的原因。當前體制下學校為了追求片面的升學率,只顧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存在教書與育人脫節的問題。少數差生和問題學生,學校采取了不聞不問讓其讀完九年義務教育最終將其推向社會的做法。該部分學生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受到不良習氣的影響,極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為此,建議:
一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增強其法制觀念,讓他們自覺守法。充分發揮當地團委、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采取多種形式進入校園,對青少年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等。不定期地請當地公檢法等部門以現身案例、講座等形式對青少年開展法律法規及安全教育等防范教育。結合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制作圖片在學校展出。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避免誤入歧途。
二是加強家庭教育構筑家庭防線。家庭教育是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關鍵。家長要以身作責,為子女樹榜樣,替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待子女不能溺愛、縱容,養成驕奢的習性。
三是學校要注重素質教育。不能只顧成績,忽略了德育的培養和青少年行為道德的規范。學校應加強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對差生和心理有缺陷的學生也要及時疏導,從身心上真正關心他們,不要象扔包袱一樣丟棄于社會。
四是學校、社會及家庭也要建立聯動機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共同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之旅。公安、文化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共同整頓校園周邊黑網吧、書店、錄象廳等,鏟除青少年犯罪的溫床。針對初中生升學難、就業難的狀況,政府應積極加大投入,創辦職校,多方創造條件開展勞動技能培訓,使其能步入社會有一技之長。
五是在立法上,建議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年齡。應由十八歲降至十四歲,因為現在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而且手段殘忍行為變態,不嚴懲不足以起到震懾作用,做到警鐘長鳴。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民進會員 羅艷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