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是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區、秦巴地區貧困人口密集區,也是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項目縣。全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生態移民、庫區移民安置任務重,實現整體脫貧和同步小康責任重大。為此,縣政協就全縣生態移民工作開展了專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竹溪生態移民實施情況
竹溪縣委縣政府堅持將生態移民與精準扶貧扭在一起抓,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綠色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經濟崛起為核心,以生態城鎮建設為重點,以文化建設為支撐,以社會建設為基礎,以精準扶貧為抓手,以法治建設和政治建設為保障,以全面建成小康為目標,推動竹溪在青山綠水中異軍突起跨越發展,在山區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確保與全省同步實現小康。通過實地調查,大家一致認為,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生態移民對象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致富門路得到拓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生態保護逐步加強。
(一)改善了生活條件。生態移民戶告別了過去的土坯房、危房,建起了磚混結構或磚木結構住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左右。集中安置點實行水、電、路、通訊、廣電五到位,生態移民群眾的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二)加快了生產發展。部分搬遷點通過集中連片實施生態移民安置,大力發展茶葉、魔芋、核桃、烤煙、畜牧養殖等,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起來,擴大了特色產業規模,增強了貧困戶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搬遷群眾收入來源由原來單一的種植業,逐步向種養業、運輸業、服務業等多元化轉變,有了更多的生活門路。
(三)美化了村容村貌。在實施生態移民工作中,堅持與美麗鄉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生態家園建設有機結合,過去橫七豎八、破爛不堪的房屋,變成了式樣統一、格調清新、安全實用的“小洋樓”,極大地改善了貧困村的村容村貌,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水坪鎮大石門、東溝村2012年至2014年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質量、統一建設的要求,新建集中安置區,安置生態移民100余戶,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典范之一。
(四)提高了生活質量。通過生態移民搬遷,過去居住偏遠的農戶“鳥槍換炮”,戶戶建起了小康房,家家通了電視、電話、自來水,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多數農戶建有沼氣池。學校、村衛生室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安置點內路面硬化、路燈亮化和環境綠化,安裝有各種健身器材,與過去居住在山高低溫、干旱缺水、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地質災害頻發等生存環境相比,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五)保護了生態環境。生態移民群眾由于生存環境惡劣,生產方式比較落后,傳統的放牧、砍柴等行為對生態資源的破壞性很大。生態移民后,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以往的傳統放牧改為圈舍飼養,清潔能源沼氣取代了薪柴作為燃料,有機肥的推廣利用大大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減少了對森林的破壞,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匯灣鎮小河口村有80家農戶以前住在偏遠的高山上,人與野獸爭地盤。如今,該村實施的80戶扶貧搬遷新村一幢幢錯落有致、白墻灰頂的樓房臨山而建,一字排開,成為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生態移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生態移民政策性投入不足。一是政策扶持標準偏低。上級扶貧部門批復下達的生態移民各類建設項目投資標準普遍偏低,建設資金缺口較大。二是自我投入能力欠缺。遷出區群眾大多數生活非常困難,自籌資金難以落實。由于移民遷出前多數生活困難,致使一些移民群眾無力自籌住房建設資金。三是鄉鎮配套資金不足。鄉鎮在配套建設堤壩、場地、道路、供電、飲水、學校、衛生、環衛等基礎設施方面的資金投入渠道狹窄,使得鄉鎮政府欠賬數量大,一些項目建設力不從心,影響了生態移民項目的快速推進。
(二)生態移民生存就業難度較大。移民搬遷的群眾,在新的居住地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加之文化結構總體偏低,缺乏自主創業技能,主要以體力勞動就業為主,收入較低且不穩定。有的不得不繼續耕種承包土地,成為農忙時節住在“老屋”、農閑時節住在“新宅”的“兩棲”農民。
(三)生態移民的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目前生態移民在住房、土地、就業、產業、社會保障等政策扶持方面還沒有一套系統的、延伸性政策配套措施,生態移民的后續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尤其是扶持生態移民就地創業的政策不夠明朗。
(四)生態移民綜合推進難度較大。生態移民涉及發改、扶貧、農業、林業、民政、人社、水利、住建、交通等多個部門,目前,生態移民后續發展,并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導致一些項目落實不到生態移民安置點上,扶持生態移民后續發展統籌推進力度較弱。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生態移民管理體制機制,計劃生育、土地、房屋、戶籍、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移民區社會管理問題較多。
三、大力實施生態移民的主要建議
(一)科學編制規劃,激勵農戶“自愿搬”。一是生態移民要突出生態優先理念。堅持與建設“全省山區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戰略相對接,以新型城鎮化、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庫區移民、產業移民為抓手,引導企業、資本、人口等要素向集鎮中心區集中,逐步實現院與組對接,村莊與集鎮相連,集鎮與縣城貫通。二是生態移民要突出規劃引領作用。堅持因地制宜,先急后緩,區別對待,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要根據各鄉鎮實際,制定生態移民實施規劃和工作方案,規劃的起點要高、方案要細,不僅要包括搬遷的方案,還要包括產業發展、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文明養成等方面內容。規劃要體現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建設大村鎮的理念,上學、就醫、文化、市場、通訊、環衛等公共服務設施要提早謀劃,統籌規劃,配套建設。三是生態移民要突出以人為本。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產業布局、社會資源等情況,結合生態移民年齡、文化、生活等實際,科學規劃移民安置任務、安置方式、安置區域和建設重點,讓移民心中有希望,生活有方向,致富有奔頭。在安置房建設上,按照“依山傍水、臨鎮沿市、安全便捷”的原則,充分利用集鎮周邊醫療、教育、交通等資源,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方便移民出行就業,就近接受社會公共服務。在安置方式上,要尊重群眾意愿,采取集中連片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不搞千篇一律。在安置任務上,從本地環境資源承載力等實際出發,科學提出年度安置目標任務,做到成熟一片,搬遷安置一片,達到移出一批、穩定一批。
(二)堅持綜合施策,確保農戶“搬得出”。一是加大項目爭取力度。搶抓國家實施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和十堰建設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有利契機,做好項目策劃、申報、立項工作,盡力爭取更多的生態移民建設資金,并做到專款專用。二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按照“產業圍繞資源走、人口圍繞產業走、建設圍繞人口走”的原則,加大對生態移民安置片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做到水、電、路、網配套齊全,全面提升新型城鎮功能。三是有效整合項目資金。按照“整合項目、捆綁使用、各記其功”的辦法,對符合生態移民條件、并按規劃要求實施遷移的農戶,將國家給予的遷移扶貧、農村危房改造、倒房戶重建、地址災害治理、退耕還林、土地整理等相關補助資金集中起來,每戶補助標準提高到2-3萬元。四是落實移民遷建用地優惠政策。各鄉鎮對移民遷建安置片區的建設用地納入區域居民用地管理,實行統一政策,執行一個標準。五是探索實行生態補償。對生態移民戶所承包土地優先納入退耕還林范圍,對其造林、管護給予一定的生態補助,確保所承包土地能停得下來,樹能栽植起來,植被能恢復起來。
(三)大力發展產業,促使農戶“能致富”。一是要及早謀劃,制定好安置區的發展思路和產業規劃。遷入新居后,要引導群眾轉變生產方式,由傳統種植業向發展特色產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節水農業轉變,由單一從事農業向二、三產業轉變,由靠地為生向借地生財轉變。二是加強致富技能培訓。人社、農業等部門要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實用技術培訓,使每一戶移民都能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提高移民群眾的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三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鼓勵創業成功人士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規模發展藥材、林下經濟及原生態養殖業。四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堅持將移民安置區按照景區標準進行建設,通過政策扶持引導移民搬遷戶大力發展農家旅館、農家樂,開發田園風光游、鄉村體驗游、農耕文化游,實現就地創業致富。
(四)建立長效機制,保障農戶“穩得住”。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態修復機制。南部山區是竹溪生態移民重點區域,應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大力抓好礦區生態修復,下茬抓好生態“天窗”治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讓南部山區成為“天藍、地綠、水美、人富”的綠色崛起先行區。二是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評估防治機制。在實施生態移民過程中,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做好水文地質、地質災害防治勘查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于移民安置區,必須配套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等,不能讓垃圾和污水亂倒亂排,造成對環境新的污染。三是建立和完善移民后續保障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移民社會保障機制,根據當前生態移民的生產生活現狀,研究制定移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優惠政策,尤其在移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濟以及社會互助等方面提高補助標準。
(五)強化部門配合,確保移民“不反彈”。生態移民工作涉及范圍廣,工作難度大,是一項復雜的民生工程,各級各部門應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協作,合力推進移民工程。積極建立政策傾斜、資金捆綁的協同工作機制,建議發改部門把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相關規劃,在建設項目、投資安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扶貧、住建、人社、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信等部門,統籌將項目和資金向移民安置區傾斜,使各類惠民、惠農資金和移民搬遷資金捆綁使用,合力推進生態移民工程建設。
(竹溪縣政協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