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科技創新水平,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水平。近幾年新洲區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增加,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科技資源配置逐步優化,為新洲區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科技創新能力現狀
1、科技創新意識不斷增強。近年來,新洲區各級黨政領導和企業越來越重視科技工作,對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認識越來越高,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逐步形成。2014年,全區登記技術交易13件,交易額2400萬元;專利申請量241件,其中發明專利79件,專利授權量159件,專利授權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均實現了逐年遞增;初步統計,2014年全年實施校企合作項目20余項。
2、科技投入穩中有升。2014年,區財政科技資金投入45萬元支持孵化器建設,投入100萬元加入市天使基金,吸引市天使基金按不低于1:2的比例支持我區小微企業發展,累計投入300萬元加入市科技擔保公司市區共同擔保平臺,用于支持我區中小企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近8000萬元,比上年有所增加。
3、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2014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5家;新增高新技術產品備案企業8家,全區高新技術產品備案企業達23家;全年高新技術總產值150.89億元。預計今年新增高新企業不少于3家,新增高新產品備案企業不少于5家。
4、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上了新臺階。截至2014年底止,全區共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市級技術研發中心8家。組建了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場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二、我區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是少數黨政領導對科技重視不夠,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把科技當搭頭;二是部分企業負責人對科技創新缺乏足夠的重視,不重視科技投入,不重視科技創新人才,不重視新產品開發,視科技創新如玩物,產品多年一貫制,企業缺乏后勁,這樣的企業最終必將被市場淘汰。
2、科技創新投入明顯不足。一是財政科技投入過低。我區的財政科技實際投入在全市各區中無論是總量還是占當年本級財政支出比例都是最低的,財政科技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我區科技進步和企業創新發展;二是企業科技創新投入較低。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區規上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不到1%,而國際上普遍認為,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達到3%才能維持企業生存,達到5%以上才具有市場競爭力。低水平的科技投入,阻礙了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發展,嚴重制約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3、科技創新型人才匱乏。創新型人才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力量。我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占企業從業人員比重嚴重低于其他幾個新城區,尤其是高端創新人才嚴重奇缺,企業創新型人才不足已成為阻礙我區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4、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滯后。全區至今沒有一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企業申請專利、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等均是外包給中心城區的科技咨詢公司。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滯后表現為,一是總量少,全區市級以上研發中心僅10家;二是作用發揮不夠,除武船重工、一冶鋼構等少數幾家作用發揮較好外,其他的基本不理想,有的甚至是擺設。
5、專利申請量嚴重不足。專利申請量是反映一個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區專利申請量盡管這幾年在逐步提高,但總量嚴重不足,在全市各區中僅比蔡甸、漢南略強,這與我區的工業規模是嚴重不相稱的。
三、提高我區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
1、努力營造科技創新氛圍。加強創新方法和知識產權的宣傳普及工作。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科技創新方法,傳播科學思維,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風氣;通過開展創新大賽、創新人才評比等活動,提高全區公眾的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氛圍,倡導創新文化。
2、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充分發揮政府對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一是要落實財政科技投入的比例要求,提高財政科技投入的規模;二是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的結構,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型產業;三是加大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四是改革支持方式,加大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力度,以普惠和后補助為主要支持方式。
3、建立、引進天使基金和風投機構。區政府已建立了戰略性新型產業引導基金和子基金,但這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大量引進天使基金和風投機構,為科技型企業發展和成果轉化提供融資服務。
4、加快科技園區和“一區多園”建設。創建科技園區是市委、市政府下達我區的績效目標,通過加大科技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鏈,能有效的提升陽邏開發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大“一區多園”的申報建設力度,使陽邏開發區成為東湖高新區的分園,使東湖高新區的政策早日惠及我區并享受中國光谷的品牌效應和示范帶動作用。
5、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科技咨詢公司等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深化陽邏人才特區建設,加快形成一支規模較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6、深入實施“青桐計劃”,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宣傳和表彰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對創業先鋒給予適當的獎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
7、切實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管理和運用。繼續實施專利申請資助政策,擴大專利申請量;打擊假冒和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探索實施發明專利維持經費資助制度,對專利對接和專利轉化項目給予適當的支持。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 趙和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