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優美、村容整潔是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通過開展城管革命、“三萬”等活動,新洲區的農村環境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垃圾灣清掃、村轉運、街處理的格局已逐步形成,各項專項治理也初顯成效,涌現出如三店宋寨村、潘塘羅楊村、汪集西湖村、舊街洪山村等一批亮點,美麗如畫的村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設美麗新洲,任務艱巨,按照“永遠睜著眼睛找問題”的工作要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存在的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環境臟、亂、差的問題比較突出。“三萬”活動、“城管革命”中雖然村灣環境整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目前農村的生活垃圾、污水、禽畜糞便、溝渠塘堰淤塞、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等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需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二、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我區是蔬菜種植大區,化肥、農藥、地膜等農資產品的大量使用,造成污染物在土壤長期殘存,破壞了土壤結構,危及食品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我區也是畜禽養殖大街,畜禽糞便對人們的居住環境、飲用水質造成了很大污染。
三、農村環衛設施不完善。對城鎮環衛基礎設施投入較多,各項功能基本完善,但農村的環衛設施建設政府欠賬較多。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的加速,生活垃圾也隨之增多。以新洲區雙柳街為例,全街6萬人,日清垃圾23噸左右,僅有一座垃圾轉運臺,一座垃圾填埋場,其容量只能使用到2013年底,各村灣的垃圾池、環衛車輛等設施不配套,遠不能適應需求。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農村的垃圾問題必須統籌考慮,采取灣清掃、村收集、街清運的方式解決,但目前因財力和征地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數城鎮垃圾轉運臺和垃圾填埋場的問題一直未能解決,這與當前開展文明創建、“雙創”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要求不相符。
四、工作機制不夠健全。主要體現在社會化長效管理機制及投入機制尚未建立,村保潔員的報酬來源無保障,相關配套環衛硬件建設、維修、升級的經費無固定來源,無法保障長期運轉,制約了長效機制的建立與落實。由于管理乏力,部分農民群眾環保意識淡薄,惡意破壞公共環保設施的行為時有發生。
五、農民的文明意識有待提高。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和支持。目前,農民“懶、散、雜”等陳規陋習尚未改變,比如習慣將清掃后的垃圾散放在家門口,不愿裝袋送往垃圾池,亂堆亂放、亂搭亂蓋等現象也仍然存在,影響了農村環境整治的效果。
征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統一思想,糾正認識偏差。農村環境直接影響廣大農民生產生活質量和社會經濟發展。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就是抓經濟發展、為民謀福祉和執政為民的思想,就是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具體行動,就是縮小城鄉環境差距、克服短板、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要從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嚴格考核,把農村環境綜合工作落到實處。
(二)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利用有線電視、廣播、宣傳欄、電子顯示屏等各種方式方法,大力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及綜合整治的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的公德意識、健康意識、文明意識和社會環境意識,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的主體作用,營造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良好氛圍。
(三)進一步加大村灣綜合整治力度,提升生活品位。一是開展村灣清潔治理行動。結合開展“雙創”、“城管革命”及“三萬”活動,突出抓好清垃圾、清污水、清雜物、清淤泥工作,對村灣道路、房前屋后、廁所做到定期清理,持續開展村灣環境整治;規范家禽、牲畜飼養和清潔衛生管理,減少禽畜糞便污染。二是開展村灣庭院美化行動。突出抓好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收運設施建設,疏通溝港塘堰,治理污水亂排。規劃村灣建設,著重治理農村亂搭亂建、亂堆亂放,在此基礎上科學布局庭院,搞好庭院綠化、美化,提升農民生活質量與品位。
(四)進一步完善村灣環境基礎設施,加強投入保障。區、街(鎮)應將農村環境整治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明確投資比例,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垃圾池、污水處理設施、垃圾清運設施,配備必需的垃圾清運清收車輛,解決村保潔員報酬、農村垃圾無處倒、無法收集及清運的難題,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美化創造有利條件。
(五)進一步推廣農業科技,減輕環境壓力。順應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增加農業科技推廣專項資金,大力推廣科學種植養殖新技術、新肥料,淘汰落后的產品、技術和生產方式,減少來自農資產品的污染。大力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出臺資金政策,鼓勵開發秸稈汽化、沼氣等清潔能源,減少農村空氣、土壤地下水的污染源。
(六)進一步健全管理機制,鞏固環境整治成果。結合“城管革命”、“雙創”和“三萬”活動的延伸,積極探索創新管理機制,制定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和實施辦法,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和資金投入機制,完善日常管理運行相關制度,促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常態化。
(武漢市新洲區民進會員、區政協委員 羅艷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