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秭歸縣為例,談談山區鄉村公路管護的問題及建議。秭歸縣地處鄂西大山區,屬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和三峽庫區移民大縣。在囯家和省市多項政策扶持下,在農村公路“村村通”的推動下,全縣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解決農村出行難為目標,縣域農村公路建設迅速發展,路面等級和通達能力不斷提高,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絡基本形成。截止現在,全縣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約5000km。
一、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公路管護權責不一。目前全縣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縣交運局、縣公路局、縣農村公路管理局、鄉鎮人民政府都在參與,造成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職責不統一。大部分縣道由縣公路局管理并負責日常養護;鄉道日常養護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但大中修及改造工程有的是縣交運局負責,有的又是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村道養護和水毀全部由鄉鎮及村委會負責。
(二)養護資金嚴重不足。養護資金不足,是制約農村公路養護水平的關鍵原因。一方面,農村公路里程每年都在增加,而部省補助資金從2008年開始一直未隨養護里程的增加而增加,長期保持261萬元。截止2013年底,全縣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約為5000km,而納入部省養護工程資金補貼的只有2392km,只占農村公路總里程的47.83%,可見大部分農村公路未得到部省養護工程補貼資金。另一方面,由于我縣財力有限,農村公路養護地方配套資金至今未完全落實,縣里從2011年開始至今,每年列入農村公路日常養護預算安排的資金只有38萬元。
(三)養護水平低不高,抗災能力弱。一是鄉道、村道的養護工作停留在季節性養護和對道路簡單的清理,養護管理技術力量薄弱。縣農路局工程技術人員、養護管理人員十分缺乏,養護質量監管還不能完全到位;鄉鎮農路辦、村委會都沒有專業的公路工程技術人員,養護生產質量現場監管薄弱。二是12個鄉鎮均采用“沿線村民家庭(個人)分線(分段)承包養護”模式,雇傭的大部分是沿線無能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養護工作都是以掃帚、挖鋤、鐵鍬為工具對道路進行簡單的清掃,養護生產缺乏專業的養護隊伍和高效的養護機具,整體養護質量不高。三是山區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僅秭歸就有388處地質災害。有些鄉村公路幾乎是逢災必毀,重建工程量巨大,如橋梁損毀、路肩培護、路面坑槽修補等每次受災后資金難以籌措,交通難以恢復。四是大量超載車輛在農村公路上行駛加速了農村公路損壞,直接提升了公路養護維修成本。
二、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幾點期盼
一盼加強組織領導,高度重視養護。三分筑路,七分管護。各級政府、管理部門、村委會都要牢固樹立公路建設是發展,公路養護也是發展的理念,從上到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理順機制、健全制度、加強投入,對建好的公路及時養護,并強化預防性養護措施,防止病害擴延化,避免日后昂貴的公路大、中修或重建。
二盼落實地方配套資金,拓寬籌資渠道。一是繼續加大對上爭取力度,早日爭取部省每年根據農村公路年報里程予以足額補助養護資金。二是經濟發展,交通先行??h政府要按照《湖北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鄂政辦發〔2007〕61號)的要求(各市、州、縣人民政府要根據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實際需要籌集和安排專項資金,并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縣級財政按照每年每公里不低于1000元的標準,安排鄉道、村道的日常養護管理資金,并逐步加大投入)。三是多元化籌資,如可采取縣級財政安排一點、鄉鎮對口爭取一點、聯村單位幫助一點、社會各界捐獻一點、各類企業支持一點、沿線群眾投勞一點的靈活多樣的方式籌集養護資金,由鄉鎮建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基金立專戶,專人管理,專款專用,根據養護質量考核情況按期計量支付。
三盼加強農村公路路政宣傳和執法力度。一是進一步組織力量進村加大《公路法》的宣傳力度,使公路沿線群眾增強法制觀念和愛護公路的自覺性;二是結合我縣實際探索新路子,鼓勵村民委員會將農村公路路政管理的有關規定納入《鄉規民約》,增強村民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感受到保護路產路權與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三是農路局要切實擔負起路政執法的主體責任,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可以探索成立“縣農村公路路政中隊”,業務上由縣公路局路政大隊進行指導,爭取使農村公路路政執法工作早日步入正規,嚴厲打擊各種有損農村公路的違法活動。
(秭歸縣政協 余先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