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迫在眉睫

2015-05-14 22:15:51  
字體大小:【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社會法制與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近期國務院公布的《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防治農田污染、綜合治理養殖污染、改善農村環境,到2020年化肥農藥施用量零增長,到2030年養殖廢棄物實現基本綜合利用,農業主產區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實現基本回收利用、農作物秸桿得到全面利用”。市、區黨委、政府也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不力”列入2015年“十個突出問題”整改內容之一。

 

    4月下旬,武漢市新洲區政協社會法制與人口資源環境委組織部分委員視察了我區農業生產、畜禽養殖、村灣環境整治情況,就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建設美麗鄉村深入調研,形成調查報告如下:

 

    一、我區農業生產及其污染之基本情況

 

    新洲區現有耕地72.4萬畝,其中旱地30.6萬畝,水田41.8萬畝,水面43.2萬畝,山林74萬畝。全區有蔬菜基地19.5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20.2萬畝,每年農作物秸桿總量40.4萬噸,現有秸桿氣化企業2家,農作物秸桿氣化企業2家,秸桿利用率83%;年施用化肥28.5萬噸,2014年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532公斤/公頃;年施用農藥總量1352噸,單位面積年均施用農藥量1.87公斤/畝;地膜應用總面積50.8萬畝,應用量1307.5噸。全區有規模以上養殖小區89個,養殖量為生豬65萬頭,蛋雞1400萬只、水禽80萬只、肉牛4萬頭,年糞污產生量110萬噸,現有有機肥生產廠12家,年可處理畜禽糞污40余萬噸。

 

    當前我區農村環境形勢已十分嚴峻,粗放掠奪式的農業生產方式和作坊消耗式的加工企業,嚴重影響農村生態安全。據初步統計,全區農村污染物排放中,化學需氧量排放占全區排放總量的78%,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占全區排放總量的75%和80%,其中水產、畜禽養殖、農藥化肥施用等農業面源污染貢獻最大,其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區排放總量的43.7%。此外,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的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區排放總量的34.3%。農村污染負荷已遠遠超過工業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迫在眉睫。

 

    二、農業面源污染存在的主要問題

 

    1.化肥農藥污染。根據2011—2014年農業年報,我區化肥施用量超出2011年全國平均水平18%,是國際安全上限的2.36倍;2014年,我區畝平用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藥處于過度使用狀態。化肥、農藥施用主要集中在蔬菜、水稻、油菜及棉花產區,部分肥料養份和殘留農藥通過大氣、土壤、塘堰、河流等介質,威脅農業生態系統。

 

    2.農作物秸稈污染。據統計,全區年浪費農作物秸稈6.8萬噸以上,一些秸稈隨意在路邊、田間直接焚燒,影響大氣環境;有的秸稈隨意堆放直至腐爛,產生大量有害物質,既污染空氣,又污染水環境,影響人畜飲水,危害人體健康。

 

    3.畜禽養殖污染。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造成污染劇增,小型養殖場遍布各地,而治污設施未完全配套,糞污綜合利用率不高,大量畜禽糞便排入附近的溝港塘堰,對水資源、土壤和大氣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4.水產養殖污染。全區湖、庫、池塘養殖面積約25萬畝,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投餌、投肥(糞)現象,每年有1.6億多噸Ⅴ類以下的污水排入附近溝渠,影響水環境。

 

    5.生活垃圾污染。全區農村每年產生生活垃圾1.8萬多噸,雖然街鎮、村、灣環境收運體系基本建立,但垃圾收集不徹底、運轉不及時、填埋不規范等問題仍然不同存在,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到30%。

 

    6.生活污水污染。全區農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1022萬噸,目前各類污水處理工程年處理生活污水約300萬噸,每年有700多萬噸生活污水未經處理隨意排放,由于日用化學品大量使用,污水中的污染物濃度高,造成溝、渠、塘水質惡化,甚至失去水體功能。

 

    7.小型農業企業污染。一些木芯板廠、蒸汽磚廠、腌菜加工廠、小型屠宰場等,因規模小、設備簡陋、生產粗放,污水、廢氣處理不到位,嚴重污染環境。

 

    三、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議

 

    (一)廣泛宣傳,增強公眾的環境意識。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是建設生態新洲、美麗新洲的必由之路,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要通過各種媒介進村入戶,深入宣傳保護環境、美化家園的重大意義,培育農民的環境意識,使廣大農民養成文明、衛生、環保的生活習慣,清潔、生態、循環的農業生產方式,自覺減少農藥、化肥等污染源的使用,主動投入到秸稈、糞污等農牧廢棄資源綜合利用中。

 

    (二)完善規劃,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建設生態保護屏障,合理劃定全區適宜開發區、控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按照適養、限養、禁養區域要求,從嚴控制小型畜禽養殖,對現有小型養殖戶逐步歸并達標或關停。對農業產業化項目嚴格落實環評和“三同時”制度,保證污染物排放達標。

 

    (三)嚴格監管,從重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環保部門與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司法機關要加強協調配合,加大對農村違法排污的監管力度,重點查處沒有取得環評審批、沒有治污設施、污染物超標排放的企業和項目。供銷、質監、工商等部門要加強農資商品的質量監管,嚴格執行農資商品準入和安全追溯制度,杜絕高毒、高殘留、高污染的化肥、農藥進入市場流通。

 

    (四)明確責任,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各街鎮要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除中心鎮全部建成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外,老集鎮和中心村要建好污水處理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網設施。要提高農村垃圾收運處理設備和經費的保障水平,同時倡導垃圾分類處理,提高資源利用率。

 

    (五)依托科技,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種植模式,探索發展立體農業、旅游農業,擺脫傳統農業對化肥、農藥的依賴;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以創建“三品”(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一標(地理標志)為載體,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廣秸稈腐熟還田應用和有機肥使用,對有機肥生產企業給予政策性扶持;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新型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沼氣等新型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減少農業投入品造成的污染。

 

    (六)尊重自然,盡快實施湖庫退養。水務部門和街鎮要切實履行湖庫管理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禁止在湖泊、水庫投肥養殖的規定,對主要湖庫迅速解除養殖承包合同,實現自然放養,提高水體自凈功能,切實保護好水資源。

 

    (七)整合資源,高標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項目的支持,以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統籌財政涉農資金為推動力,整合相關職能部門的資金資源,集中解決一批目前農村環境污染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打造一批環境優美的亮點村灣,逐步把新洲農村建設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