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竹溪縣政協農業界委員在政協全會上發言時坦言,綠色是竹溪的原色,生態是竹溪的優勢,發展林業經濟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不二選擇。
委員指出,竹溪是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示范縣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項目縣,全縣林業用地面積420萬畝,森林覆蓋率、活立木蓄積量位居全省縣市區前列。近年來,全縣上下高舉“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大旗,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可持續發展道路,依托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初步形成了速生豐產林、特色經濟林、苗木花卉、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旅游為主的六大特色林業經濟板塊。同時,委員直言不諱的指出了林業經濟發展存在著林業資源優勢開發利用不夠、林業產業化水平較低、林業經濟總量偏小、林改配套措施尚需及時跟進等方面的問題。為此,委員提出四條建議:
(一)科學編制規劃,統籌推進林業經濟發展。縣委縣政府要把林業經濟作為全縣“十三五”規劃發展的新興產業,制定《竹溪縣2015-2020年林業經濟發展規劃》,編制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和近期實施計劃,堅持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突出特色、立體開發的發展思路,科學布局“南種、北養、森林游”林業經濟發展框架,突出發展林業基地、苗木花卉、珍稀物種、林下產業、龍頭企業、森林旅游,著力構建“生態良好、產業發達、環保節能、富民強縣”的林業經濟體系,讓林業經濟成為竹溪未來發展的主要支撐點和興奮點。
(二)樹立生態理念,推動林業經濟科學發展。一是堅持林業生態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在加強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生態修復的同時,立足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生態林業、經果林、工業原材林等現代林業產業,突出茶葉、核桃、油茶等骨干品種,實現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互動、協調發展,從而既保護青山綠水,又發展林業生態產業;二是堅持林業生態建設與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把生態“綠”與群眾“利”有機統一起來,既打造綠色生態,又構建“綠色銀行”,形成獨具竹溪特色的“綠廊”、“果廊”、“景廊”;三是堅持把林業生態建設與發展生態旅游相結合。堅持以水為脈、以山為骨、以綠為體、以文為魂,開發森林觀光、度假休閑、冰雪體驗、民俗風情等旅游品牌,變賣樹為賣景,做大生態旅游蛋糕。
(三)轉變發展方式,推動林業經濟健康發展。一是改進發展方式。積極開展招商引資,結合全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按照平等、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和創業成功人士通過轉讓、承包、租賃、買斷等形式參與林權流轉,發展“公司+林業經濟基地+產業農戶”、“林場+示范戶+散戶”等新型業態,著力構建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發展局面;二是改進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推廣林茶、林果、林草、林菌、林藥、林禽、林畜、林菜、林蜂等種養模式,淘汰不適應市場需求、種養不對路的林業產品,提高立體種養水平,提高產出效益;三是改進扶持方式。圍繞林業優勢產業板塊建設,按照“扶持、扶大、扶強”的原則,催生扶強一批專業化林業經濟發展龍頭,鼓勵帶動廣大種植戶、養殖戶搞深加工、精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以龍頭帶基地的形式促進林業經濟快速發展。
(四)深化林業改革,激發林業經濟發展活力。一是要理順“權責與權屬”的關系。做到“不栽無主樹,不造無主林”,凡是栽下的樹木,凡是建設的林業基地,都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進行林改,使新栽的樹木都各有其主;二是理順“栽植與管護”的關系。進一步明晰產權,落實管護責任,實行一栽就管,一管就活,提高林業基地成活率、保存率和產出率;三是理順“投入與收益”的關系。要采取公開拍賣、租賃經營、流轉股份等形式深化林權改革,改變單一投入的機制,充分激活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促進林業經濟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竹溪縣政協 李章新 張衛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