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流轉農民近2000畝土地,之所以能賺到點錢,就是時刻樹立‘精打細算’意識,把掙到手的錢、需要開支的費用,一個當作兩個用。計劃了又計劃,降低了又降低。”4月16日,谷城縣政協委員在走訪該縣種糧大戶,冷集鎮上集村農民陳秀國時,陳秀國如是說。
種糧比較效益本來就低,如果我們做事還大手大腳,那么這一年賺的錢就會付諸東流,陳秀國進一步說,農諺說,吃不窮,穿不窮,計算不到要受窮,也是在告誡我們,時刻要學會“計算”,用企業的話說,就叫管理。管理出效益,這話不信不行。
針對近年來,農業效益低,一直困擾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少農民反映農業增產不增收等情況,谷城縣政協委員有針對性的開展調研。谷城縣政協委員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農業產業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農產品價格低、農業投入費用高等因素外,農民缺乏“精打細算”意識,也是原因之一。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農資投入是一筆不小支出,必須要加強控制,厲行節約,努力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利用效益。農民樹立正確的“精打細算”意識,學會運用經濟規律和科學方法來加強成本核算,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情。為此,谷城縣政協委員建言:
首先施用有機質的農家肥,提高土地肥力。有關調查資料表明,在土地、種植、管理、收割、用水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施用農家肥土地的經濟效益比單純施用化肥的土地提高5%左右。這僅僅是“顯性效益”部分,至于因施用農家肥而帶來的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等的“隱性效益”就更大了。其次努力降低物質的消耗,提高物質利用效益。有關專家試驗表明,科學用水、用種、用肥、用藥,在同等使用量的情況下,其效益可提高30%以上,換句話說,按照農作物對各種物質的需求量,可減少三分之一的使用量。第三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成本。有些農戶沒有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有價成本,認為自己的勞動力不用錢買,造成很大的浪費。勞動力就是資源,就是財富,要巧干、苦干、實干,投入較少的勞動力獲得較多的產出,將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其它產業上去,增加經濟收入。第四精打細收,減少浪費。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我國糧食在收割、運輸、翻曬、貯存等過程中大約損失8%,如能杜絕這個損失,就等于增產8%。努力降低在這些方面的損失,仍然大有文章可作。第五應發揮機械化的應有作用。有的農民缺乏新常態意識,沒有償到農業機械帶來的利好、甜頭,一味的拼勞力,如搶收搶種時節,錯過了最佳時機,影響產量,難以搶住最佳銷售價格等。
農民樹立“精打細算”意識,就是為了尋找最佳的投入產出比。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與此同時,農業經營方式仍然相對粗放,成本核算不全面就是很重要的一個表現。在當前各種成本全面上漲的情況下,農民群眾就應樹立正確的成本觀,這既是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農業生產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
(谷城縣政協 馬明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