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層干部,不深入群眾、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稱為“走讀干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入收官之際,共有6484名“走讀干部”在專項整治中被查處。這是中央首次大規模集中處理這一長期遭詬病的干部作風問題。(10月12日新華網)
谷城縣政協委員認為,中央整治“走讀干部”學得民心。6484名“走讀干部”被查處,充分說明了干部“走讀”怪狀在我國的嚴重性。干部“走讀”現象,不僅造成了大量時間的浪費,更使得一些基層干部的責任心缺失。
由于“走讀”干部多抱著“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想法,很難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一心盼著盡快調離、升遷,在這種心態下工作,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此外,干部在“走讀”過程中,車來車往極易滋生干部的特權思想,既會增加財政負擔,也難免消耗官員的有限精力,與服務對象產生距離感和隔閡感。
簡言之,干部“走讀”,走散了思想,走壞了形象,走丟了民情,走失了為民服務的責任,疏遠了黨群干群關系。
谷城縣政協委員分析認為,干部“走讀”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宗旨意識有所淡化。少數干部受不良社會現象的負面影響,耐不住農村鄉鎮的寂寞,上班晚出早歸,下基層走馬觀花。二是客觀條件有所限制。隨著交通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很多鄉鎮干部家在城區,家庭不能照顧,于是就三天兩頭往家里跑。
為此,谷城縣政協委員建言:整治干部“走讀”現象,要“軟”、“硬”結合,既要“堵”,更要“疏”,留人更要留心。在政策制定上更具合理化、科學化和人性化一些,以求在人情和原則之間、為民服務和對家庭負責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
所謂“堵”,就是要用嚴明的紀律來約束干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整治干部“走讀”問題,就必須在加強考勤和隨機抽查等措施的基礎上,健全民主科學嚴格的干部考核、選拔任用制度,將“走讀”考評情況與評先評優掛鉤,與獎金福利掛鉤,與干部使用掛鉤。同時,在評價、晉升干部時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形成對群眾負責、受群眾監督的正確導向,讓干部“走讀”風剎出實際成效。
所謂“疏”,就是要用制度的溫情來創造條件。光用“堵”的辦法,在短時間內或許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干部內心深處有抵觸情緒,結果一陣風過后,“走讀”現象就可能又死灰復燃。在整治干部“走讀”問題時,如果能既講原則也講“人情”,采取“疏”的辦法,盡可能兼顧好領導干部的工作和生活,適當提高基層干部生活待遇,人性化地化解他們的“后顧之憂”,才能留住人更留住心,對促進政民互動、構建官民互信大有裨益。
總之,整治干部“走讀”現象,必須堅持辯證看待、疏堵結合的原則,既要加強監督檢查進行紀律約束,又要充分理解給予人性關懷,才能真正讓干部變“走讀”為“住讀”,干部住讀之后也才能真正踏踏實實干好工作,扎扎實實為人民服務,鞏固教育實踐活動成效,切實讓群眾感到作風持續轉變。
(谷城縣政協 王軒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