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農村精神病人生活、康復現狀,宜都市政協科教聯絡組組織委員到紅花套鎮周家河村,經監護人同意,就該村精神病人管護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
據調查,周家河村共有精神疾病患者18人,平均年齡在45歲左右,病情嚴重者8人,大多數未婚或離異。而重性精神病人中大多數一貧如洗,他們的救治和監管僅靠親屬和村組干部來承擔遠遠不夠,精神疾病正成為家庭返貧和影響安全穩定的社會問題。
農村精神病人生活康復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精神疾病患者平常和常人毫無二致,當他們面臨就業、養老等生存壓力時,其受到的挫折隨時可能成為“引信”, 瞬間點燃“炸藥包”,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二是重性精神病人家庭多收入低微,未得到積極的治療與有效管理,監護照顧不力;三是目前全市只有極少部分精神病人享受了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與貧困精神病人免費服藥政策,受益面有待進一步拓展;四是村級衛生室無權使用精神類藥物,隨訪服務效果差;五是農村精神衛生教育在內容選擇、傳播形式以及宣講頻率方面沒有科學標準,不適應工作需要。
為此,宜都市政協委員建議:
一、全面掌握農村精神疾病患者的情況。在醫療衛生服務和鄉鎮衛生院建設日趨完善的基礎上,要加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工作力度,實行工作流程科學化,工作職責明確化,實行專人負責制,專家包干制,按照“不漏巷、不漏村、不漏戶”的要求,盡早摸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真實數據,做到情況明、底數清。在此基礎上,建立分類管理臺賬,為開展精準管控,隨訪督導提供第一手依據。精神疾病情況涉及病人及家屬隱私,必須認真落實保密措施,在病歷應用、信息查詢上嚴格把關,堅決防止信息泄漏。不給病人及家屬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和負面影響。
二、加大對精神病救助的財政投入。政府要預算并安排足夠的救助資金,結合實際制定科學精神病救助政策,使精神病人的醫療康復有足夠保障。一是資助精神病人家庭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保險;二是將重性精神病納入特殊病種大額門診管理,提高報銷比例;三是對患重性精神病的五保、低保對象,根據其自負部分費用,給予相應救助。
三、講究工作方法,體現人文關懷。關愛重性精神病人是社會文明的體現,建議市財政拿出專門經費,以項目形式,組建由綜治隊員、殘聯助理、村組干部、衛生室醫生和衛生院專門醫務人員組成的關愛團隊,對所轄村或社區的重性精神病人進行個案管理,定期為重性精神病人提供心理輔導、家政服務、職業指導、法律咨詢等方面服務。
(宜都市政協 鄭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