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市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
最近,當陽市政協組織力量,對當陽市城鎮化建設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并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一、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發展道路。城鎮化就是以城鄉統籌為結合點,以城鄉一體化為切入點,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推動城鎮生產要素和產業鏈條向農村延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逐步實現農村就業城鎮化、農村基礎設施城市化、生活服務社區化,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城鄉經濟一體融合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近年來,當陽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力推進產業集聚發展,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人居環境。當陽市城鎮化建設已經實現歷史性跨越。
1、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
2、比較完善的城鎮結構體系初步形成。在城鎮規模和職能結構上,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建制鎮---集鎮---中心村”的結構體系;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河溶、半月、草埠湖等鎮為外圍的城鎮發展密集區;確定了“一心一帶、多極伸展;一二四六、組群集聚;三區互動、城鄉融合”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
3、產業支撐不斷增強。全市已形成了以建材、化工、食品、紡織為支柱產業的比較完整的經濟體系。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步發展糧油基礎產業,現代農業特色進一步彰顯,農業的基礎地位更加鞏固。
4、城鎮面貌發生巨變。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管理水平明顯提高,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城鎮環境質量明顯提升。近80%的行政村通過整治已達到全省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評價標準。
5、城鎮知名度和美譽度逐步得到提升。當陽市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生態示范區和省歷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稱號。當陽城區及半月鎮榮獲省第五屆城鎮規劃建設“楚天杯”榮譽稱號,2013年獲得省“宜居村莊”創建先進單位。
二、城鎮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當陽市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不菲成績。但總體來看,城鎮化發展水平仍滯后于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城鎮化水平較低。2013年,全國城鎮化率為53.37%。而2014年5月,我市城鎮化率才達到47.1%。我市城市發展主要集中在玉陽、玉泉、壩陵片區,城鎮居住人口比例達到80%以上,造成轄區交通擁堵、服務設施嚴重不足。七個鎮建成區面積只有8.8平方公里,城鎮人口平均不足1萬人,城鎮化率較低。河溶(重點鎮)、半月(特色鎮)和廟前(一般鎮)三個鎮的城鎮化率分別只有32.71%、32.11%和12.32%。城鎮規模太小,難以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我市城鎮化水平明顯低于全國、湖北省和宜昌地區水平。
2、規劃不科學、不詳細、擅自變更和執法不嚴等問題依然存在。我市少數地方的城鎮化建設缺乏科學、詳細的整體發展規劃或規劃滯后。存在各自為政、擅自更改規劃、盲目建設、布局混亂等現象。城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未能得到應有發揮,以致城鎮化擴展難度加大。有關執法部門執法不嚴,對違規違法行為姑息遷就、監管不力,釀成嚴重后果。
3、產業支撐力度不強。全市一、二產業發展仍然是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傳統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任務依然繁重。而第三產業仍存總量不足、增速較低,產業帶動難。對城鎮化建設的貢獻不大。同時,城鎮產業支撐較弱,沒有把集鎮作為發展經濟的載體,而是作為單純的集中居住區。其人口大多仍以農業為主,制約了小城鎮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
4、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一方面,中心城區產業集聚、人員集中,服務設施不足。有的設施老化嚴重、功能退化,又缺乏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城市管理力度不夠,致使節假日里,人頭攢動,車滿為患,秩序紊亂。另一方面,許多城鎮道路、供水、供氣、供電、排污、綠化等設施簡陋落后。文教、衛生、體育和公共福利等社會事業發展遲緩,與現代化城市標準相差甚遠。
5、體制機制存在不少障礙。現行戶籍管理等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戶籍、人社、醫療等方面改革配套措施還不到位。農村居民進城門檻過高。進城農民在就業、社會保險等方面缺乏保障,造成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均等。如目前農村月人均60元的養老金遠遠低于城鎮職工1306元的月人均養老金。同時,由于現行土地政策和國家計生政策的城鄉差異,不少農民不愿因身份轉變而放棄土地收益和生育優惠,導致城鎮化的推力不足。
6、城鎮建設資金投入滯后于城鎮化發展需求。受財政體制和地方財力的制約,城鎮建設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城鎮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欠帳較多。小城鎮建設方面,隨著國家減輕農民負擔政策陸續出臺,相關經費取消,使鎮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減少,未能保證小城鎮建設應有的資金支持。由于財政轉移資金有限,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造成村莊規劃、建設和管理難度加大。
三、進一步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建議
市七次黨代會描繪了把我市建設成為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宏偉藍圖。建設具有當陽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是實現上述目標的必由之路。
1、堅定不移地加強組織領導,把城鎮化的魂魄鑄“牢”。城鎮化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是綜合性、政策性、協調性和配套性極強的社會變革工程。各級黨委、政府應進一步增強推進城鎮化建設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把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五個當陽”建設的重中之重,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議市委、市政府每兩年召開一次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專門會議,總結交流經驗、表彰先進、采取得力措施,研究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
2、堅定不移地實行規劃引領,把城鎮化的起點做“高”。沒有高起點規劃的城鎮化是放任自流的城鎮化。一要科學編制規劃。高起點是財富,低起點是包袱。要按照“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總要求,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動。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盡快修編和實施定位準確、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鎮域規劃。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統籌解決資源重復和分散配置問題,實現城鄉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二要精細修編詳規。抓緊做好建設用地控制性詳規,著重加強對城鎮新區、重要地段和重點組團的詳細規劃和設計。要切實做好水電、通訊、環保、防洪、綠化、防震減災、歷史文化保護等各類規劃編制工作。三要嚴格落實規劃。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發展的引領和調控作用。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堅決克服規劃與建設“兩張皮”現象。絕不能讓規劃成為“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堅決維護規劃的法定性、權威性和嚴肅性。
3、堅定不移地實施產業支撐,把城鎮化的實力做“強”。城鎮化建設離開了產業支撐,城市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要抓好產業布局,認真做好園區工業布局規劃。項目向園區集聚,關聯產業向龍頭企業集聚,大項目、大企業向園區集聚,走項目產業集聚之路。加快工業強市進程,實現產業對城鎮發展的支撐。二要壯大城鎮經濟。大力培育發展特色產業。要堅持“產業興鎮”戰略,按照“一鎮一業”、“一鎮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可利用資源。科學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突出優勢和特色。大力培植主導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努力壯大區域經濟。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活動,為農民進城鎮就業、置業創造有利條件。三要突破性發展第三產業。打造關公品牌,培植龍頭企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改善服務環境,不斷壯大第三產業。
4、堅定不移地堅持配套完善,把城鎮化的功能做“全”。一要積極構建“一心一帶、多極伸展[即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沿荊宜高速當陽段各出入口布局工業園區形成產業帶];一二四六、組群集聚[即構筑由一座城市、二大工業園區、四座重點鎮和63個農村社區(集鎮、中心村)組成的城鎮村體系];三區互動、城鄉融洽[即將市域分為城鎮化引導區、生態控制區和鄉村協調發展區]”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推動城鄉互動融合。二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要突出道路、橋梁建設。重點抓好三橋、四橋及公路等方面的配套建設,拓寬城鎮骨架。要大力抓好集貿市場和停車場建設,盡快建成3000個停車泊位,使城區買賣有場所、停車有泊位,促進城市管理上臺階。要加強園林綠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城市品位。鞏固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成果。要注重文體設施建設,盡快興建博物館,增強文化體育設施的配套與完善,不斷提升居民道德文化修養。要加快標準化學校、醫院、養老服務中心、民居改造等項目建設。不斷完善集鎮供水、排污、供電、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提升中心城鎮的承載能力、安置能力和輻射能力。
5、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創新,把城鎮化的機制做“活”。一要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資金匱乏是制約建設的“瓶頸”。僅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力度。首先,實施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續戰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塊錢”:即招商引資、引來外面的錢;爭取國債和省市項目資金,爭來上面的錢;盤活資產,激活閑置錢;啟動民資,聚集零散錢。同時,鼓勵非公經濟參與建設經營,加快城鎮建設步伐。二要落實配套政策。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取消二元制戶籍管理的有關指示精神,鼓勵群眾進城鎮經商落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農民與城鎮居民銜接一致的教育、醫療、就業、低保、經適房和廉租房等公共服務保障體系。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償、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允許集體土地使用權在經過批準以后進行出租、轉租、置換、作價入股等形式有序流轉。三要加快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建立健全城鎮的執法監督機構,明確鎮政府的城鎮管理主體地位。健全和完善與城鎮規模及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綜合管理機構,實行綜合管理,統一執法。
推進城鎮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要我們牢記使命,鍥而不舍,當陽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就一定能夠迎來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