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竹溪縣政協農業界委員深入到農技推廣一線,面對面的與一線農技人員探討農業技術推廣運用面臨的問題、存在的短板、破解難題的對策,為農業技術創新發展把脈問診、獻智支招。
委員走訪調查發現,在“十二五”期間,縣農業部門圍繞“綠色崛起”發展戰略目標,堅持在技術創新上服務縣域主導產業,研究制定了“有機貢米集成栽培技術”、“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規范”、“魔芋病害綜合技術研究”、“茶園高效管理模式”等系列技術規范體系,為縣域主導產業建設提供了技術理論支持,形成了系列科研成果。先后選育引種脫毒馬鈴薯、株芽魔芋等各類作物新品種56個,推廣各種農業科技成果50項,獲得農業部、省、市科技部門頒發的科技進步獎12項,由農業局攻關的“魔芋病害綜合技術研究”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地膜覆蓋創新集成技術研究應用” 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委員通過面談協商指出,農業技術推廣運用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基層農技服務體系不健全。鄉鎮一級農技推廣組織出現“線斷、網破、人散”的嚴峻局面,農業傳統技術普及在喪失,新型技術推廣遇瓶頸。實行推廣體制機制改革后,變過去的以錢養人為以錢養事之后,農技推廣人員長期艱辛的付出換來的卻是“社會自然人”的凄涼結果,一些農技人員認為,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政治上無前途,經濟上無錢圖”,從客觀上大大削弱了農技推廣能量,致使鄉鎮農技推廣出現“重經營輕推廣”的不良現象;二是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農技隊伍“人手缺、能力低、年齡老”現象普遍存在,改革后由于政策不配套、經費受限制,這一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惡化,農技推廣隊伍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人員“只出不進”。農技推廣人員年齡結構偏大,知識結構偏低,更新困難,特殊人員病休、退休困難,矛盾難以解決。相當一部分農技人員年齡偏高,體弱多病,知識結構偏低,但又不到退休年齡,加之工作量大,工作條件艱苦,服務范圍廣,在新的“以錢養事”機制下工作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基層長期缺乏年輕、懂技術、有活力的年輕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加入,新老交替難度大;三是農業科技推廣困難重重。推廣方式自上而下,農民需求難以滿足自上而下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與農民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差距較大。基層農技人員努力推廣的一些技術往往不是農民急需的,或者他們暫時還沒有能力和條件接受,而農民急需的技術又往往很難得到農技人員的支持。對農民進行的科技培訓也難如人意,最多只是發發材料、放放光盤而已,有些專家、教授講上一兩堂課,也是空對空的理論宣傳,農民聽得見卻摸不著,充其量只是灌灌耳音;四是農技推廣手段比較落后。現有的農技投入機制,幾乎沒有對鄉鎮服務中心農技裝備的投入安排,農技服務手段基本還是“一張嘴、兩條腿”,憑經驗、用老辦法指導農民生產,缺乏現代科技服務手段;技術推廣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產技術環節,對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研究不夠,不能實現農技推廣與農民技術需求的有效對接和全程服務。
為此,委員建議:
(一)夯實基層基礎,健全農技推廣體系。根據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的現實需求,按照“強化縣級、充實鄉級、發展村級”的總體思路,穩定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村級技術服務組織,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連、設置合理、運轉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從而保證能將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及時地引進、示范、推廣,真正把農業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二)開辟人才通道,加強農技隊伍建設。擴大“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脫產班招生數量,優秀者聘用一部分補充農技推廣隊伍;改革目前涉農高校本科生的招生辦法,實行由縣市報用人計劃,參加統一高考,單獨錄取,學費減免、學生畢業后回原地工作;對“三支一扶”的學員,通過當地組織、農業、人事等部門考試考核,直接錄用為縣市區農業部門事業單位人員。
(三)發揮農技功能,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圍繞“板塊經濟”建設,以推廣有機綠茶標準化生產、魔芋“兩病防控”、中藥材GAP生產示范、有機蔬菜生產等技術為重點,促進特色板塊基地建設的發展;圍繞“有機農業”建設,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綠肥種植還田技術、物理殺蟲技術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將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控制工業與生活廢水廢料向農田排放與增施有機肥、推廣物理與生物防治病害技術結合起來,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為實現農產品從無公害向“有機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四)實施農技變革,培育農技服務市場。支持和鼓勵農村推廣機構與科研院所深化體制改革,支持和鼓勵農技推廣機構與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民營企業家聯系、協作,構建以各類農技推廣機構為主,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和涉農企業、中介組織廣泛參與的多元農技服務體系。扶持技術人員創辦示范園區、產業示范基地等,支持技術人員領辦專業合作組織、創辦家庭農場,培養造就一批以提供農業科技服務為主的實業家和以提供專業化、系列化服務的企業實體,引導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向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竹溪縣政協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