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怎么建、如何管、“不跑偏”?圍繞這個課題,竹溪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開展專題調查,采取對口協商的辦法開展協商議政、資政建言、支招出力。
委員在議政發言時指出,近年來,各地圍繞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四美”目標,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鄉村、美麗鄉村、幸福鄉村、和諧鄉村,群眾休閑廣場建起來了,體育娛樂設施配套了,村組道路硬化了,村莊環境變好了,鄉村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觀,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同時,也指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是有美麗鄉村,更需美麗農民。目前,各地更多的注重了硬件建設,卻忽視了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由此導致影響農村和諧的問題和矛盾屢屢產生,反過來成為“絆腳石”,制約美麗鄉村建設和發展。二是人口集聚了,配套設施沒跟上。突出了村莊建設和綠化、美化、亮化,忽視了環衛、教育、醫療衛生、養老保障、休閑健身、安全飲水等配套建設,老百姓說是“穿新鞋走老路”。三是重鄉村建設,輕視了產業支撐。美麗鄉村建設房子建好了,村莊變美了,但缺乏主導產業,農民缺少安居樂業之本、生存發展之基。
為此,委員在資政建言中提出五條對策,力促美麗鄉村既要面子光鮮,更要里子瓷實。
(一)堅持科學規劃,扎實有序推進。根據各地實際,科學制定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規劃的起點要高、方案要細,不僅要包括鄉村建設方案,還要包括產業發展、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文明養成等方面內容。規劃要體現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建設大村鎮的理念,上學、就醫、文化、市場、通訊、環衛等公共服務設施要提早謀劃,統籌規劃,配套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不能“跟風”,要因地制宜,突出產業支撐,突出區域特色,突出功能配套完善,切忌千篇一律、眾鄉一面。
(二)尊重農民意愿,凸顯地方特色。美麗鄉村應堅持以人為本,鄉村建設應讓全民全程參與,從前期規劃到單項設計,從街道建設到住房戶型,從主體建設到綠化美化,都應組織老百姓“院壩會”式民主議事會,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讓老百姓自己建、自己管,這樣建設出來的美麗鄉村才會有靈動之氣。
(三)大力發展產業,強化產業支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單純地只顧城鎮建設和人口的聚集,應更多關注發展過程中的支柱產業以及歷史和人文積淀,建設有自己獨特經濟支撐和文化的鄉村,讓鄉村有活力、有魅力、有潛力。要以產業發展為前提、以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以保障就業為依歸,引導群眾轉變生產方式,由傳統種植業向發展特色產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節水農業轉變,由單一從事農業向二、三產業轉變,由靠地為生向借地生財轉變,實現農民增收渠道多元化、長效化。
(四)加強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好職業技術學校的培訓主陣地作用,開展綠色產業技術知識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現代生活知識培訓、文明素養培訓、健康知識培訓。人社、農業等部門要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實用技術培訓,使每一戶都能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提高群眾的發展能力、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使其真正成為生產發展的帶頭者、鄉風文明的踐行者、優美環境的維護者。
(五)倡導文明風尚,爭做美麗村民。鄉風文明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各地應運用多種形式和載體促使農民在思想理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為人處世、尊老愛幼等方面更加理性、科學、文明,推進農民與美麗鄉村的融合,推進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各村應成立“新農村新文明新風尚”理事會,每年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產業致富示范戶、衛生清潔戶等評選活動,引導農民崇尚先進、追求文明、和諧共處。
(竹溪縣政協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