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葡萄產業是我縣確定的六大農業之一的產業,也是我縣兩大特色產業之一。為將該產業做大做強,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縣政協組織部分常委、委員,先后深入企業、基地對山野葡萄產業進行視察,情況如下:
一、全縣山野葡萄產業發展現狀
(一)特色資源概況。鄖西屬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是野生葡萄的原產地之一,非常適合野葡萄生長,1999年,縣林業部門會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開展了調查,野葡萄在鄖西全縣18個鄉鎮均有分布,散生面積達50萬畝,品種多達7個,資源儲量在萬噸以上,主要品種有毛葡萄、樺葉葡萄、三裂葉葡萄、五月寒葡萄、黃三裂葡萄、少毛復葉葡萄等。
(二)企業發展現狀。2009年,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湖北天滋神武野生葡萄業有限公司,建成年收購加工野生葡萄10000噸以上,原酒生產能力達3000噸的野生葡萄酒加工廠。它是國內首家通過有機產品及AA級綠色產品認證的專業化葡萄酒企業、湖北林業及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公司開發的“武當紅”野葡萄酒被湖北省認定為省級重點新產品。
(三)基地建設情況。2014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將山野葡萄作為林特產業骨干品種之一重點發展。截止到目前,全縣在城關、上津、澗池、河夾、安家、香口、觀音等7個鄉鎮已新建基地2300畝,其中企業發展1300畝,其它方式發展1000畝。
二、目前推進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為確保建設任務落實,縣政府先后召開了產業鄉鎮專題會議、現場推進會等對山野葡萄基地建設進行全面安排部署。
(二)政策引導,大力扶持。一方面縣委、縣政府下發的《關于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意見》(西發[2014]1號)對山野葡萄產業明確做出了五條支持意見;另一方面,神武天滋野生葡萄酒業有限公司也就基地建設向縣政府作出了與承建方簽訂基地建設合同,由公司負責提供基地建設所需的苗木、架桿、鐵絲、專用肥等物質和專業技術服務,對基地產品、野生葡萄實行保護價收購的書面承諾。
(三)加強管理,嚴把質量。一是嚴把準入關。對山野葡萄基地建設主體的確定上,以專業合作組織、企業、大戶等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參入發展為主。二是嚴把基地建設質量。山野葡萄基地建設實行計劃控制、分段施工、分段檢驗、現場監督、重點督辦和巡回檢查相結合。三是加強技術服務。
三、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我縣的山野葡萄產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當前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
(一)建設投入較大,企業資金跟不上。企業目前處于建設發展初期,資金壓力較大。一是打造品牌,宣傳費用較高二是基地建設,管理投入較多。三是企業自身,流動資金有限。
(二)基地規模不大,基地管理不到位。雖然我縣目前已經建設2300畝基地,由于單靠企業投入基地建設力量單薄;農民自身積累又十分有限,致使基地規模擴張慢。另外,基地還存在管理不到位的問題。
(三)原料供應不足,企業需求難匹配。湖北神武天滋酒業公司年收購加工野生葡萄需求量在10000噸以上,而企業2011至2013年山野葡萄本地實際收購量分別為:2011年354噸、2012年無收、2013年186噸,與企業需求嚴重不匹配。主要是因為:一是野生資源利用率不高。雖然我縣山野葡萄儲量在萬噸以上,但是野生葡萄分布零星、產量低、成熟期集中、采摘困難、不便儲存,同時受“大小年”和收購價格等方面的影響,難以充分利用。二是基地產出原料有限。目前,基地處于建設初期,截止到目前只有80畝掛果,按平均畝產1000公斤計算,基地原料供給也才80噸,企業需求相差甚遠。
(四)服務體系不全,優質服務尚欠缺。一是產業技術力量薄弱。鄉鎮產業技術隊伍年齡結構偏大,業務素質偏低,知識更新緩慢,為產業規模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力不從心。二是土地流轉渠道不暢。企業想流轉的5萬畝山林,不能及時到位,直接限制了企業貸款渠道,同時也嚴重影響社會資金進入產業建設領域。三是企業與基地對接不夠。
四、關于做大做強山野葡萄產業的建議和對策
(一)多措籌資,解決資金瓶頸。一是整合項目支持,爭取扶持資金。圍繞基地建設,財政、農業、扶貧、林業等部門負責對上申報農業產業化項目;圍繞基地設施配套,交通、水利、國土、供電等部門對上爭取相應項目給予支持等,通過項目支持,爭取扶持資金。二是協調金融部門爭取相關政策。三是企業積極主動融資。企業通過品牌打造,引入戰略伙伴,實行強強聯手,大膽探索公司上市,積極吸收社會資金。四是企業對接市場,注重資金回籠。企業要立足長遠發展,對接市場,立足點要放在消費大眾上。一方面保持高端酒的份額,另一方面要傾斜下中低端酒的開發,滿足大眾需要,可以迅速回籠資金。
(二)加大措施,促進基地建設。一是加大宣傳,引導民眾參與。將縣委、縣政府制定的產業扶持政策宣傳到位,執行到位,通過引導讓有能力又有實力的企業、廣大林農、其他主體等放心大膽地建基地等參與葡萄產業建設。二是強化管理,提高基地質量。企業對基地建設的承諾要兌現,鄉鎮也應向上級及有關部門積極爭取物資扶持,務必確保基地設施配套。加快制定一套山野葡萄種植生產標準,企業需向農戶或合作組織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施用專用肥、統一開展病蟲害防治、統一田間管理操作規程,以保證生態種植的葡萄生產水平和質量。
(三)深挖資源,滿足企業需求。一是提高野生資源利用率,保護特色品牌。建議林業部門聯合鄉鎮對全縣山場的山野葡萄進行普查,確定數量,便于組織采摘。公司企業要適當提高野生葡萄收購價格,同時要為職業化葡農購買意外保險。二是加快基地建設,為企業提供原料后備儲備。三是過渡期內,企業廣泛采購。中、低端酒的原料面可向全國乃至全球采購原料。
(四)優化服務,完善服務體系。一是加強技術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體系,加大農業、林業技術人員和知識更新力度,以適應發展和建設需要。建議從全縣鄉鎮林業站和農業服務中心抽調一部分年輕人員,經過培訓,充實到企業的服務隊之中,企業對其進行績效考評、待遇掛鉤。二是暢通土地流轉渠道。在堅持市場主導的原則下,盡快出臺林木林地流轉交易、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林權抵押貸款等相關政策,協助土地流轉,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林業要素合理流動。三是完善企業基地對接。建議企業牽頭組建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大戶)”,把企業和基地緊密聯結起來,雙方簽訂合同協議,進一步明確各自任務。該企業投入的,企業必須投入到位;該合作社完成的,合作社要堅決出色完成。